正文 第130章 清朝後妃(6)(1 / 3)

公元1778年,乾隆帝偕容妃及其他妃嬪出遊盛京,有人把在圍場打得的一隻野豬、一隻麅子進貢給乾隆帝。乾隆帝分賞給穎妃、博妃、惇妃、誠嬪、循嬪每位野豬肉一盤,而獨賞容妃麅肉一盤。這說明,乾隆帝對容妃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是十分尊重的。

乾隆帝對容妃的家屬也很照顧。圖爾都於乾隆四十三年死後無子,由侄托克托襲輔國公。乾隆帝給予容妃及其家屬很高的地位,優厚的待遇,這不能單從寵愛一個妃子的角度進行解釋。清朝的民族政策主要是籠絡各族上層人物支持朝廷,以加強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的統治。為此,清皇室多次與蒙古族貴族聯姻,清太宗和清世祖曾以蒙古貴族女兒為後妃,自努爾哈赤始,曆康、乾等朝,也一再把公主嫁給蒙古貴族。乾隆帝納容妃,也應有同樣的用意,即通過她及其家屬,籠絡維吾爾族上層,搞好民族關係,以鞏固中央政權對於西北地區的統治。

自公元1786年起,容妃身體欠佳,在宮內大宴上很少露麵。公元1787年開始,容妃病倒,經常在禦藥房取藥。乾隆帝因容妃有病,多次單獨賞給她棗糕、桔餅、柿霜、梨膏、西瓜等物品。容妃的病越來越重,她對宮中朝夕相處的妃嬪和本宮女子以及她娘家的叔叔、嬸嬸、嫂嫂、姐妹等都寄以無限深情,她把畢生積存的衣物和珍貴首飾分贈給他們留作紀念。

容妃在清宮生活了28年,於公元1788年病死,年55歲。

傳說容妃死後,被埋在北京的陶然亭旁。那裏至今還有一個很大的墳頭,墳前樹著一塊碑,碑上寫著“香塚”兩個大字,碑的後麵,刻著這樣一首詞:“浩浩愁,茫茫劫,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容妃的一部分衣物運回新疆喀什,埋葬在和卓墓中。這樣,在遙遠的新疆喀什城外,也有一座香妃墓。其實,容妃死的當年,就“奉移容妃金棺於純惠皇貴妃園寢安葬”,神位於舒妃之次。

公元1799年,乾隆帝死,葬裕陵。純惠皇貴妃之園寢就在裕陵之側,容妃棺木即在此處。裕陵在今河北省遵化縣,屬東陵。

姓名:喜塔臘氏

生卒年:?~1797年

婚配: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嘉慶帝)

封號:皇後

子女:一子旻寧,二女

諡號: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佑聖睿皇後(初諡“孝淑皇後”)

喜塔臘氏是嘉慶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公元1774年,嘉慶還是皇子時,冊封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的女兒喜塔臘氏為嫡福晉。

公元1782年,喜塔臘氏在宮中的擷芳殿生下了嘉慶的第二子旻寧,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

嘉慶受禪登基後,喜塔臘氏隨即被冊封為中宮皇後。隻是喜塔臘氏的身體一直柔弱多病,到公元1797年,喜塔臘氏就一病不起。二月初七日,她在宮中逝去,結束了自己顯貴而平淡的一生。當時,嘉慶正充當著傀儡皇帝的角色,他的日常舉止時刻要受到太上皇乾隆的監督,搞得嘉慶誠惶誠恐。喜塔臘氏去世後,乾隆讓嘉慶素服7日以示哀悼。嘉慶雖然表示尊奉皇父的旨意,但應當取意吉祥,況且喜塔臘氏被立為皇後的時間也並不長,許多喪禮都可以免掉。於是不僅嘉慶本人穿戴著常服,他身邊的太監們也是如此。

喜塔臘氏去世後不久被諡為“孝淑皇後”,安葬在京西易縣的太平峪。公元1803年,昌陵在太平峪完工,喜塔臘氏遂先於嘉慶皇帝葬入昌陵,嘉慶死後也葬於此。

喜塔臘氏一生為嘉慶養育了3個兒女。除皇子綿寧(後改名為旻寧)以外,還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幼年夭折,另一個女兒成年後下嫁蒙古貴族瑪尼巴達喇。

在道光、鹹豐年間,喜塔臘氏的諡號一再增加,被稱作“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佑聖睿皇後”。

姓名:鈕祜祿氏

生卒年:?~1849年

婚配: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781年

子女:二子(綿愷、綿忻),一女(夭折)

諡號: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應天熙聖睿皇後

鈕祜祿氏的父親恭阿拉在乾隆朝曾出任過禮部尚書。在嘉慶還是皇子時,鈕祜祿氏便嫁給了嘉慶,成為嘉慶的側室福晉。

嘉慶稱帝後,鈕祜祿氏的地位也日漸尊貴起來。起初她被封為貴妃,中宮喜塔臘氏去世後,太上皇乾隆詔令鈕祜祿氏繼位中宮,她進而被封為皇貴妃。公元1781年,鈕祜祿氏被正式冊封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