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天隨人願,不謀而合(1 / 1)

張江平

出版此書,似乎事在必然,但也有些巧合。

申紀蘭原本是西溝農業社副社長,1951年3月參加曆史上著名的華北“十個老社”座談會,彙報西溝婦女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經過。特約記者藍村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轟動全國,推動了全國婦女解放運動,申紀蘭被邀請出席全國婦女聯合會,當選為執行委員,從此,走出了大山。隨後,又作為中國婦女代表團的一名成員到丹麥出席世界婦女代表大會,走出了國門。緊接著又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相繼當選為第一至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受到曆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成為舉國聞名的傳奇式的勞動英雄。

聽說申紀蘭是我母親,許多親朋好友、訪問團成員以及旅遊者,經常向我問這問那,麵對人們的關心,我常想,如果能夠將母親的事跡以小說或劇本的形式向世人展現,豈不是更生動也更具說服力嗎?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從外地請個寫家吧,又擔心不了解情況,寫走了原型,因此,猶豫再三,難以定奪。2005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以申紀蘭為原型的大型音樂話劇《鳳毛麟角》,我讀後十分感動,特為《長治日報》撰文《詩意的敘述》。不久,經長治市文化新聞出版管理局市場科長董豔果介紹,見到了作者盧石華先生。謀麵之後,才知是多年前相識過的。他在文革時插隊西溝,我便與他相識,還觀賞過他為西溝文藝宣傳隊編導的歌舞節目。文友交心,談天說地,十分隨意。盧石華先生出生於1929年,與我母親同庚,雖然我倆年齡相差很多,但由於特殊的經曆和感受,地緣人緣相投,我倆成了忘年之交。我向他轉達了母親讀了《鳳毛麟角》後的感想:“看了《鳳毛麟角》劇本,很滿意。”“一個南方人,紮根山西幾十年,很不容易,還到西溝插隊,更不簡單!有空回西溝住兩天,轉一轉,看看西溝變得咋樣了!”談話間,盧石華先生提到想編一部全麵反映申紀蘭事跡的劇本專集,這正好與我醞釀已久的想法不謀而合,真乃天從人願。當即約定:合作出版《申紀蘭的故事》劇本專集,紀念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並祝賀申紀蘭八十大壽,見證共和國對她的培養。

我們相談甚久甚深,臨別,我贈他一冊報告文學集《誰能讀懂母親》,其中有我一篇《敬愛的母親申紀蘭》,為他後來編寫電視文學劇本《申紀蘭和她的兒女們》提供了素材。家母感謝他,劇本通過事實糾正了社會上某些認識上的偏頗。長治市紀委副書記江聲華相約作者談話,表示對該劇的讚賞和支持,《清風》雜誌社評選該劇為優秀作品。以戲劇形式從家庭情感生活的角度反映母親申紀蘭人生軌跡,尚屬首次,我讀後深受感動,同時也誠摯地希望作者的作品能夠以更全真的麵貌展現於世,以一個勞模成長奮鬥曆程見證共和國曆史,頌揚太行女傑申紀蘭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