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釋自力更生好處
大寨受災嚴重,“整整修了十年的土地給衝毀了,幾輩子的莊窩塌光了”。對於災後如何戰勝困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還是等待外援和國家救濟?當時大家的認識並不一致。有些社員主張向國家要救濟,找到陳永貴說:“咱這可不是修修補補就能渡過去的災,土地得重修,房屋得重蓋,上級給咱幫助少了可不行啊!”一些塌了房的社員說:“幾輩子鬧騰的家業都給糟蹋光了,這一次國家可得多給些救濟款哩!”有的人掰著指頭算,說至少得國家救濟三萬元錢。陳永貴卻不這樣認為。災後不久,中央和省、地、縣各級領導就派來了慰問團,各地的慰問信、慰問電也接踵而至。隨後,國家又及時撥來了救災款、救災糧和救災物資。但對來自四麵八方的支援和救濟,陳永貴一次又一次地謝絕了。
暴雨過後的頭一天,公社打來了電話,說國家給大寨下撥了80元的醫藥補助費。陳永貴答道:“我們這兒沒有傷病員,把這筆醫藥費給其他村吧。”第二天,公社又打來電話,給大寨撥了100元安置金,陳永貴說:“我們能安置得了,把錢給別的隊吧。”第三天,公社擔心他們沒房住,撥給大寨50領席子。陳永貴又謝絕了:“我們大寨有蘆葦地,也有錢來買席,救濟別的兄弟隊吧。”
縣委書記張潤槐來了,詢問陳永貴最需要什麼幫助,還說他要到陽泉幫助聯係木材,用以受災社員重建家園。陳永貴還是那句老話:“其他地方也遭了災,還是幫助其他地方吧。”
又過了幾日,陳永貴正要上山檢查扶苗,有人叫他接電話。電話是大寨公社黨委書記卜鴻義打來的,說公社決定給大寨1000塊的救災款,讓陳永貴帶上公章上公社領取,並說這是上級統一給災區發放的。陳永貴對上級的關愛深表感謝,但還是堅持不要國家的救濟。
不幾天,一輛馬車滿載著一批救災物資進了大寨,陳永貴和幾位幹部招待來人吃了點便飯,對他們說:“情我們領了,你們吃了飯也就算完成了任務。東西嘛,你們該拿回去還是拿回去。俺大寨的災倒是不小,可是這麼大的災沒死人,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民國九年就遭了一場旱災,俺村死了幾十個人,賣了十幾個。現在就不一樣了,大隊還有10000元錢。其他地方既沒有存款,勞動日分紅又低,還是救濟他們吧。”救災車沒卸貨,一車寒衣原封不動地又拉回去了。
此時的陳永貴在反複考慮一個問題:大隊遭了災,國家不會不管,可是要國家怎樣的幫助呢?到底要不要救濟?為這事,他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是啊,從未有過的災情,從未經曆過的恢複建設任務,處處都需要錢,需要物資,賈承讓、梁便良也曾告訴他說武家坪、留莊等鄰村已經向上級寫了求援報告,而他們的災情不見得比大寨嚴重。然而,大寨曆來是注意發揚共產主義風格的,曆來是以國為懷、顧全大局的,大寨作為先進單位,受災不能光看到大寨,也要看到別的地方,不能光看到本公社,也要看到全縣、全省、全國的情況。思來想去,陳永貴最後決斷:建設新大寨不能依靠國家的救濟,要靠自力更生。
在一次支委會上,陳永貴向大家攤了牌,提出了“三不要”的主張。他說:“這次遭災,昔陽縣很普遍,而全國還有更困難的地方,他們比我們更需要錢和物資。我們要像以前那樣,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自力更生,戰勝困難,重建家園。遭受嚴重災害,我們要做到‘三不要’: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物資!”
自然,對於這“三不要”的主張,幹部中有不同意見,社員中更有不同看法。大家的共同理由是:當前困難重重,國家給予的支持,遭災隊家家有份,並非大寨伸手要。再說,大寨是重災區,送來的錢和東西正好能彌補大寨建設之不足。陳永貴了解到這些思想動態後,認為有分歧並不是壞事,正是教育群眾、提高群眾認識水平的好機會。
為了解決大家的思想問題,為了給大家一個不要外援的理由,給大家闡明自力更生的重要意義,陳永貴主持大寨黨支部一連七天召開了七次座談會。會上,他反複擺事實講道理。他說:“受災後,黨和人民給我們送來了最大的鼓舞力量,中央來慰問了,省委、地委、縣委都來慰問了,晉中平川、東西山到處都來慰問。這不是黨和國家對咱最大的支援和關懷嗎?國家給錢給糧,吃了花了就沒有了,可黨和國家在精神上給我們的力量,卻永遠也吃不完,用不盡啊!這力量,不是幾萬塊錢能買到的。”他又問大家:“過去遭了災誰來慰問過?”大夥說:“死了也沒人問。”他又說:“你們看看現在,領導同誌都來慰問咱們了,這和過去一樣不一樣?”大夥說:“那還能一樣了?”陳永貴乘勢利導:“既然跟過去不一樣,咱們就得辦跟過去不一樣的事情,那就不能依賴國家,要自力更生,戰勝困難,把土地和莊窩很快修起。”他又給大家鼓勁:“修窯修房修土地確實需要大筆資金。我們大隊有那麼多儲備糧積累款,估算下來可能缺個萬把塊錢,可是等到了秋天賣了餘糧就會有十幾萬元進項,修房修地還用不盡呢!大寨集體經濟有這個實力,能夠自力更生戰勝災害,為什麼要向國家伸手?”陳永貴說得情真意切,不少人的思想開始轉彎,都覺得陳永貴說的是道理。
這七天,是正麵教育社員的七天,也是陳永貴自己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七天。最後一個晚上,陳永貴又睡在炕上不停地“翻烙餅”,思考自力更生的好處,終於湊出了十大好處。他自己覺得不錯,又怕記不住,便半夜深更叫來了縣裏來的兩位下鄉幹部李錦榮和孔慶忠,一條一條地念,讓他們一條一條地記,把十條好處整理好,陳永貴才放心入了夢。
第二天,陳永貴把這十條好處拿到支委會上討論,支委們聽了,都覺得老陳會總結,站得高,看得遠,一致同意。陳永貴又把這十條放到社員大會上討論。社員大會在大寨俱樂部的大屋子裏進行,會場前麵的桌子上堆放著很多慰問信。陳永貴先叫會計念全國各地給大寨送來的慰問信,念完後他開始講大寨的村史,講困難時期大寨幫助周圍社隊的事,講兄弟隊奮發圖強、發展生產的情形,用以激勵大寨人自力更生、苦幹實幹的精神,還讓老年人給大家講述了1920年旱災後的悲慘遭遇,並和今天遭災後的情況做比較。然後,陳永貴把他想好的自力更生的十條好處一條一條地念給大家聽,念一條,講一條。聽他這麼一念,這麼一講,大家也就認識到這確實是大寨人的風格,思想也就開了,不再說什麼了。
工作做通了,陳永貴把這自力更生十條好處的整理稿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第二天,正好省裏的救災慰問團來大寨慰問,還帶著幾位記者。當一位省領導看見這十條以後,問陳永貴是怎麼回事?陳永貴把情況一介紹,這位領導說這十條很有價值。記者看後更是如獲至寶,不幾天,這十條就在《山西日報》上發表出來了,《人民日報》也作了轉載,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後來陳永貴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當著上萬人講過它,在1964年5月向省委負責同誌的彙報和9月3日在黃河中下遊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進一步闡釋過它,使自力更生十大好處成為大寨人艱苦創業的一筆精神財富。
陳永貴是這樣闡述自力更生十大好處的:
第一,自力更生激發了幹部和社員更大的幹勁,調動了社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地是人修的,房是人蓋的。國家幫助也得靠自己有幹勁。大寨人在大災之年能夠以衝天的幹勁進行生產自救,這幹勁是從哪裏來的呢?陳永貴認為就是從自力更生來的。他說社員們說得好: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自己的家園,誰也願意建設得快一點,好一點;慢了,壞了,遲早也是自己的事,推遲建成,誰也不願意。為了早日戰勝災害,原來積極的社員更加積極了,過去勞動差的社員也變得積極了。人們不依靠了,不等待了,腦子裏就隻留下多快好省,出勤率高了,效率高了,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做好。
第二,自力更生能使社員更加熱愛集,依靠集體,自覺維護集體的利益。陳永貴說,十多年來,我們堅持自力更生搞建設的方針,把窮大寨變成了富大寨,一步一步地吸引著廣大社員心向集體。1963年遭災後,依靠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就看得更明顯了,社員們損失了口糧補上,塌了舊房集體給修建新房。通過這些事實社員們更看清了集體的力量,把集體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陳永貴認為,自力更生的優越性說不完,用不盡。如果沒有自力更生,不去艱苦奮鬥,優越性就發揮不出來。集體依賴國家,社員就不會熱愛集體,集體經濟就辦不好。
第三,自力更生進一步增強了社員之間、幹群之間的團結,形成了一種同心協力、克服困難的新風氣。六三洪災,集體遭了災,社員家家戶戶也遭了災。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戰勝災害,就得大家一個目標、一股勁。如果依靠國家救濟,人們就會各顧各,集體鬧不好,社員也鬧不好。誰能單家獨戶在幾個月內建起新房子?誰能單人獨馬戰勝百年不遇的洪災?堅持自力更生,就把社員們的心連在一起了。遭災後,大隊統一製訂了恢複土地和房屋的計劃。這個計劃完成得好壞對每個社員都有切身的利害關係,這就促進了社員相互團結,相互幫助。自力更生克服困難,也使大家養成了齊心合力想辦法的習慣。
第四,自力更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當前,而且有利於長遠。陳永貴說,自力更生戰勝災害,可以使幹部和社員進一步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生產中的潛力,因此,和自然作鬥爭的膽量更大了。天災破壞了舊的,我們要建設起新的,過去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有膽量把它辦好辦成。遭災前,大寨最大的地塊是5畝,災後,村裏建成了15畝大的地塊。遭災前,大寨不少耕地的石壩石塊小,地裏缺少完整的排灌渠道。災後,大寨人以更高的標準來建設農田,壘壩,小石頭變成大石頭;整地,小塊連成大塊,新增加了排灌兩用渠。村民們說:災害逼著咱們往高處走,咱要一年建成“永久田”,不光咱們這一輩子,下一輩子也不讓它壞。陳永貴指出,自力更生戰勝災害,也增加了和自然作鬥爭的本領。過去,隻有和旱災作鬥爭的經驗,這次遭災後,從土地建設到耕作方法,又學會了和水災作鬥爭的本領。過去,築壩、壘堾等技術性強的活,隻有一部分老農會幹。災後,鍛煉出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第五,自力更生促進了勤儉辦隊,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陳永貴引用了村裏人常說過的兩句話:“順手飛來的錢花一元也不可惜,自己勞動賺下的錢花一分也心疼。”堅持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辦一切事業才能勤儉。靠自己的勞動積累,靠集體的資金來生產自救,大家才處處注意精打細算,盡可能地少花錢多辦事。自力更生還培養了社員勤儉持家的好風尚。許多人說:集體的家業來得不容易,自己不能輕易給集體增加負擔。過小光景和過大光景一樣,平時不積累,遇上個天災人禍,就感到困難了。富日子要當窮日子過,過光景要細水長流。
第六,自力更生考驗了幹部,鍛煉了幹部,增長了幹部的才幹。陳永貴認為,辦法是困難逼出來的,本領是鬥爭中煉出來的。如果單純依賴國家,拿上國家的錢買東西,誰還幹不了!哪裏還能鍛煉出好幹部?自力更生戰勝災害,就迫使幹部在困難麵前動腦筋,想辦法。1963年遭災後,大寨遇到了許多困難和矛盾,克服一個困難,解決一個矛盾,幹部就有一次新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幹部的思想水平提高了,在困難麵前更沉著、更有辦法了。大家認識到:災害和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被困難嚇倒;隻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什麼困難都能克服。困難越大,辦法越多。自力更生還能促進幹部更好地參加勞動。因為幹部不帶頭實幹,就不能帶動和影響群眾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第七,自力更生能使幹部和社員看到自己的缺點,找到差距,並積極想辦法消滅差距。陳永貴說,不走長路,不知路遠,不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困難,就不會深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洪災後,大寨的山流了,地衝了。山為啥會流?因為雨太大,也因為山上沒有樹。災後搞建設,需要很多木材,不得不花許多錢去外邊買。為什麼?因為自己沒有植下樹。這件事使大寨的幹部和群眾認識到,生產發展不全麵,造林工作沒有趕上去。他們又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沒有趕上去呢?黨支部認為就是幹部過去對群眾的革命幹勁估計不足,常說是勞力缺乏,沒有認真地發動群眾植樹造林。自然災害逼著大寨人抓這項工作了,結果第二年各項工作任務最繁重,可是造林成績也最大,一個春季,全村共植樹7500多株,荒山播種300多畝,等於前十年的總和。陳永貴據此認為,“工作上的差距,首先是思想上的差距,自力更生的要求,使我們認識了這個差距,也就有了消滅差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