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曆經磨難,興複舊國(1 / 2)

拓跋珪,字涉圭,他出生的時候,不但體格健壯,而且比普通嬰兒重一倍。他很早就會說話,祖父代王什翼犍對他異常喜愛。

拓跋珪六歲時,什翼犍就因部落發生內亂而被害身亡,部落被劉庫仁和利衛辰一分為二。

劉庫仁部接管了拓跋跬和他母親。此時,拓跋珪雖然年齡尚小,但他在寄人籬下的生活中,卻顯露了其卓然不群的性格。

在庫仁部,拓跋珪母子過了幾年安定的生活。幾年後燕將慕容文等人將劉庫仁殺害,劉庫仁的兒子劉顯自立為主,劉顯密謀殺害拓跋珪。拓跋珪在得到密報以後,焦急地與母親賀氏秘密商議,最後賀氏決定宴請劉顯,並讓拓跋珪在筵宴上頻頻向劉顯勸酒,劉顯喝得酩酊大醉。拓跋珪見劉顯大醉,率領幾個舊臣輕騎投奔賀蘭部的舅舅賀訥,賀訥見到年少老成、見識非凡的拓跋珪,又驚又喜,賀訥決定大力扶持拓跋珪,希望拓跋珪有朝一日能夠再建家國,光複故土。

拓跋珪在賀蘭部勵精圖治,非常得民心,遠近舊部紛紛前來歸附。諸部大人一同請求賀訥推舉拓跋珪為主。賀訥非常讚成諸部大人的請求,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倫河)大會諸部,即位為代王,年號登國。在拓跋珪的領導之下,滅亡長達十餘年的代國得以複興。

拓跋珪認為牛川是一個偏遠的地方,在這裏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即位不久之後,就遷都到了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河套以東的大草原被拓跋珪占有了。同年四月,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珪改代為魏,自稱魏王。

拓跋珪的北魏政權四周強鄰虎伺,北魏政權舉步維艱,北魏東有庫莫奚部,南有獨孤部,北有賀蘭部,西河有鐵弗部,陰山以北有柔然、高車部,太行山以東有慕容垂的後燕,太行山以西有慕容永的西燕。

拓跋珪積極利用後燕與西燕之間的矛盾,與慕容垂的後燕結好,有利地牽製了慕容永的西燕來犯;拓跋珪又積極地與西燕聯盟,有效遏製了後燕的不斷擴張,使南部的安全得到了保證。拓跋珪安定強鄰的同時,一心致力於經營北魏的內部政權。

雖然拓跋珪不斷在各方麵作出努力,但是北魏在拓跋珪登位不久之後,還是發生了內亂。拓跋珪的叔父、什翼犍的小兒子窟咄為了爭奪王位,與劉顯部暗中勾結,在諸部內引起了大騷動。拓跋珪認為內難不絕,暗算難防,隻好再逾陰山,投奔賀蘭部,同時拓跋珪派人前往後燕求援。

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燕主慕容垂立刻命兒子率兵前往救援拓跋珪。拓跋珪在後燕的支持下進入河套以東草原地區不久,拓跋窟咄也在西燕的支持下進入了河套以東的草原地區。河套以東的草原地區不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還盛產戰馬,是各國戰馬的主要供應地。

就在拓跋珪向後燕求援的同時,窟咄與賀蘭部帥賀染幹對拓跋珪進行了夾擊。

局勢對拓跋珪部非常不利,拓跋珪腹背受敵,前有窟咄,後有染幹,形勢非常危急,部眾們個個驚恐萬分,失去了鬥誌。

年輕的拓跋珪臨危不亂,一麵想方設法擺脫腹背受敵的險境,等待有利時機予以反攻,一麵命人與慕容垂之子進行聯係,相約夾擊窟咄。

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拓跋珪與慕容垂之子會合,大敗窟咄。窟咄率殘兵敗將西逃,被鐵弗部殺死。

此役不但使拓跋珪得以轉危為安,還鞏固和發展了拓跋部落聯盟,強化了拓跋珪的王權。

拓跋珪又在第二年乘勝出擊,打敗了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占領了產糧地區五原至固陽塞一帶(黃河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