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事、親情、友情,沉浸在對這些的回憶中,時光很快便流逝了。杜甫一向經濟拮據,此時生活更加困難,幾乎難以維持溫飽。吐蕃又趁唐朝內亂攻入秦州,使得秦州陷於一片混亂。杜甫一家隻得再度遷徙。離開秦州後,杜甫選擇了同穀(今甘肅成縣)這個地方,原因是同穀物產豐饒且氣候宜人。這一帶盛產的山芋、蜂蜜、冬筍等,都是維持生活的食物;而良好的氣候、幽靜的山川,更可以調養杜甫的身心。這年十月,杜甫由秦州出發前往同穀。
在同穀停留不到一個月,杜甫又決定遷到富饒而平靜的蜀地。
杜甫一家在一年之中,四度遷移,春由洛陽回華州,夏自華州徙秦州,冬由秦州赴同穀,又自同穀奔成都。老邁羸弱的杜甫何嚐願意東奔西走,他也是被迫要找尋一個可以永居的地方。
乾元二年(759年)冬末,杜甫一家安全抵達成都,暫住在城西郊外的浣花溪寺。這是一座古廟,寬敞幽靜,杜甫很喜歡這裏的環境。
這時高適正在彭州(今四川彭州)為官,他給予了杜甫一些生活上的照顧。杜甫的另一位朋友嚴武在巴州(今四川巴中),他似乎不那麼寂寞了。第二年春天,杜甫便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處居所,經費據說還是朋友募集來的。給予他最多幫助的,是他在成都為官的表弟。當表弟獲悉杜甫要定居下來時,便親自為他安排一切,解決了他籌款遷居的困難。
春末,杜甫的居所落成,這就是後來的杜甫草堂。浣花溪的幽美,林木的蒼翠、寧靜,不啻是世外桃源。杜甫坐擁青山綠水,逍遙自在地過了一段靜謐溫馨的生活。平靜之中,享受天倫樂趣,一家大小也都健康活潑起來。從此這座樸素簡陋的茅屋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人們提到杜甫時,可能會忽略了他的出生地和去世的地方,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成都草堂
杜甫移居草堂後,馬上領著家人在附近開辟菜園和藥圃,除了可以作為賞心悅目的園藝之外,還可以供應生活所需。杜甫每天雞鳴時,便起床親自去澆水鋤草,閑暇時經常欣賞自己親手耕耘的成果,享受著田園生活的樂趣。杜甫的心緒逐漸變得閑逸安適,他不再受饑餓問題的纏擾,戰亂也暫時置之九霄雲外,此時的杜甫已完全放鬆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日夜憂慮。耳中聽到的是蜂嚶鳥鳴,舉目所見的是田間的麥浪、阡陌,再不是滿目瘡痍,遍地烽火。
過去被貧困折磨得瘦弱不堪的孩子們也逐漸恢複了健康活潑的朝氣,他們沉醉在這廣大的樂園裏,自由地嬉戲,他們的天真爛漫使杜甫感到十分安慰。鄰居們都十分友好和善,常常相邀共飲,談笑甚歡。
杜甫和妻子的感情十分篤厚,尤其是身處在這世外桃源中,忙完了一天的家事之後,杜甫便邀妻子一起下棋,或者陪著她泛舟消暑。杜甫的一生中,隻有這段日子,才真正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杜甫曾染有風濕和瘧疾,舊疾不時複發。自從辟了藥圃後,杜甫經常采藥煎服,因此痛疾日漸痊愈,他的心情也隨之愉快起來,寫下的詩句與往昔迥然相異。在這些詩句裏,他平靜的心思、他引為快慰的幸福都化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麵,展現在讀者眼前。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客至》
這兩首詩體現了杜甫恬靜安逸的生活狀態。不隻是親人骨肉及鄰人帶給杜甫安寧和滿足的生活,浣花溪的水景、山川的峻秀,也都無形中為杜甫的生活注入了一股和諧的力量。杜甫常在早晨騎馬到四處遊逛,暮色將臨時,便勒馬返回草堂。夏天的夜晚就在江邊乘涼驅暑,冬季則守著暖爐和妻兒談天,日子過得十分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