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正就隨意聊了兩句瑞雪和春晚,看趙訓意興不是很高的樣子,話鋒一轉,問:“看今年春晚的意思,三月的氣候也得變吧?”趙訓一怔,知道他意指兩會,道:“現在變是常態,不變倒是不合時宜。”
包正道:“新政施行以來,可謂民心大振,主導變化也更自信、更有決心、更有魄力了。但三年的窗口期已然過半,您覺得下一步,會向著哪個方向變呢?”
趙訓打個哈哈,反問道:“這個還真不好說。包總對此有何見解呢?”將皮球踢了回去,眼睛卻隔著眼鏡鏡片盯著包正,似乎要看看這個孔雀新主到底幾斤幾兩。
包正微笑道:“民生和經濟是當下兩大主脈,而發展是不變的主旋律,再怎麼變,應該還是會圍繞這條主線來。畢竟當前無論從全球政治還是經濟氣候來講,都日趨緊張,每一地都是求穩定求發展為主,很多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令政治也失去溫情脈脈的麵紗,開始簡單粗暴地服務本地經濟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會改變,如果變的化,是如何用更硬的方式去發展。”
趙訓越聽眼睛眯得越小,這時見包正停下來,忍不住追問道:“什麼叫‘更硬的方式’?”
包正喝了口水,繼續道:“硬,就是掙得要硬氣,有底氣,還要可持續。之前曾經有段時間,大談第三產業、談服務力,這些當然重要,因為與民生體驗密切相關,但這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尤其從2008年經濟危機可以看出,真正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是不能軟下來的,服務業或者金融業,都是附加在第一、二產業的基礎上,如果不能通過資源、科技、管理的變革,把前兩者脫胎換骨、植入整個現代化產業鏈,提供持續的源動力,所謂發展最後是一定會匱乏的。
所以,掙得硬氣,首先是指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方,都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產業和競爭力,尤其是一定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科技上必須占有一定的領先性,才有可能在產業化層麵取得先機;
有底氣,是說在這項產業上,有足夠的儲備和足夠的工業產能,同時有足夠的市場去保持、消化和優化,在與外部市場進行協作的同時,自己有一定的自我運轉、發展的能力,而不是完全體外循環式的發展,這樣一方麵勝可進、另一方麵時局不振或環境有變時退可守,不必完全由外部主導;
可持續,就是有持續發展的機製,無論是技術的後續研發上,從資金的保證上,還是從生產資源的調配上,有一套完善的體製保持在某一項核心產業上的持續優勢。如果能有一個小宇宙一樣的產業生態鏈在自我成長、不斷完善。這樣,才能對地方、甚至對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源動力,自然也會造福於大眾、造福於社會,反應到民生的改善和提高上。”
趙訓真有些吃驚:“你是什麼專業的?看來你對這方麵挺有研究,科技、醫療、工業正是我最看好的三個城市發展方向,我是不是應該請你做市長顧問呢?”
包正故作謙虛地一笑:“不敢。我是學金融的,恰恰因為這個,我反而更容易看清資本的本質,從而對真正能振興國邦的基礎產業有更清醒的認識。”
趙訓一笑:“你真的認為,大興土木、搞投資、多建能源或者製造業,就能提供持續的發展源動力嗎?”
不待包正開口,公孫澤道:“這一點包正曾跟我說過幾次,我剛開始跟你的理解一樣,感覺他隻是支持投資第一、二產業。其實,他指的現代化產業鏈,其實是一種比較超前的、可開放協作、自動升級的產業模型,是在當前全球貿易模式下,精準定位、科技領先、特色獨具、柔性適應的產業協作機製。”
趙訓和包正同時看著公孫澤,兩人都被他描述的這種方式給唬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