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照排係統在《人民日報》的論證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華光係統的處境更趨惡化。因此,王選深知新華社能否用華光Ⅱ型照排係統順利排出日刊,已成為決定華光係統成敗的關鍵一仗。王選決心背水一戰。在電子工業部主持召開的製定“七·五”規劃會議上,他鄭重宣布:明年2月1日,如果華光Ⅱ型係統還不能在新華社排出日刊,我們自動放棄“七·五”攻關的經費,“統統不要,分文不取!”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及協作廣的科技人員,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大決戰。

1985年2月1日,新華社用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連續運行排印出《新華社新聞稿》日刊和《前進報》旬報。Ⅱ型係統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5月,中國計算機界,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專家,出席了國家經委主持的鑒定會。專家們對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審查之後,鄭重宣布:華光Ⅱ型編排係統是我國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它開創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我國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並宣布華光Ⅱ型係統即將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那些聳人聽聞、喧囂一時的凶險預言一一破產了。華光係統不但沒有垮台,而且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接著又傳來一個喜訊:華光Ⅱ型係統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一片讚美聲中,王選卻以十分苛刻的目光對華光Ⅱ型係統橫加挑剔:體積大,外觀不秀麗;主機硬盤對機房的要求過高;軟件要進一步改進提高,它還應付不了對開大報及版麵複雜的科技版;滾筒式激光照排機也不過硬,有時還出毛病;用戶也太少了,全國隻有五家。

王選冷靜地宣布:如果把華光I型係統的樣機視為零的話,那麼華光Ⅱ型係統隻不過是開了一朵小花,結了一個小果子!於是,他和夥伴們又馬不停蹄地發起新的攻堅戰——發展小型化的華光Ⅲ型係統,進一步提高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排版軟件的功能。

他以身作則,分秒必爭。平時沒有節假日自不必說,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幹擾最少,這段時間成了王選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日。華光係統中很多技術難關都是在這時突破的,一些難度最大的設計方案,也都是在這時完成的。

1986年春節,王選因在山東濰坊計算機廠勞累過度,患肺炎,高燒39℃,在病床上打點滴度過了春節。

1987年春節,王選在完成Ⅲ型機微程序設計的同時,又巧妙地構思了空心、旋轉、勾邊等一係列美觀新穎的字體設計方案。

在華光Ⅲ型係統的攻堅戰中,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嶄露頭角。他們在研製數學版、化學版的軟件過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對此,王選特別高興。他說:“我們研究室裏年輕一代的崛起,比華光係統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1985年11月,華光Ⅱ型係統通過鑒定不過才半年的時。間,濰坊計算機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戶提供下第一套華光Ⅲ型係統。

跟華光Ⅱ型係統相比,Ⅲ型係統不僅體積小,外觀小巧漂亮,而且在技術指標和功能方麵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報刊和辭典,還能排那些帶有複雜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表格的科技書刊。價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實用化和商品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王選認為華光係統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實現輸出對開的日報。但這需要有一個實踐的機會;以便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華光係統編排大報的功能。

大報紙跟一般書刊可不一樣。它的日發行量高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份,萬一卡了殼——哪怕隻延誤一天,也會引起讀者的騷動。況且,用激光照排係統輸出整頁中文報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日本及歐美各國當時都在加緊研製,但沒有一家獲得成功。誰敢擔當如此巨大的風險,輕易上華光係統?“我們第一個上‘華光’!”首都報業中,第一個站出來裝備華光係統的是《經濟日報》印刷廠。1987年初,《經濟日報》印刷廠購進的兩套華光Ⅲ照排係統先後安裝調試完畢。為以防萬一,工廠仍然保留了全套鉛排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