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卡洛斯·阿羅約(1 / 3)

2001年1月20日,卡洛斯·阿羅約宣誓就任菲律賓第14任總統。這位身材嬌小的女強人是繼科·阿基諾夫人之後菲律賓的第二位女總統。阿羅約出身顯赫世家,學識淵博。

阿羅約十分注重國際間的合作。她認為,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隻有多與其他國家合作,才能快速發展,隻有合作才能雙贏。阿羅約尤其重視地區合作,特別注重在經濟競爭中發揮地區組織的作用。

東盟把中國和該地區其他集團的崛起看做既是競爭刺激,又是市場機會。東盟和中國正在舉行擬議中的自由貿易協定,這將創造一個有著20億人口,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市場。對東盟國家來說,明顯的收益是擴大對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的出口額。這也將加強東盟成為投資者向中國銷售的平台地位。預計這一協定將使東盟對中國的銷售額增長48%。阿羅約說,“為了我們各國的生存和繁榮,我們需要更密切地實現一體化。我們需要從地區角度思考問題,並加強地區聯係。我們的國家和經濟利益取決於該地區的命運以及我們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係。”

阿羅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多年致力於中菲友好,為發展中菲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2001年10月30日,清華大學授予阿羅約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她為中菲兩國友好及她在學術方麵所作出的貢獻。

阿羅約認為,菲中兩國關係“非常好”,菲中兩國有著長達數世紀的經貿關係,菲律賓華裔曾為菲律賓渡過經濟難關作出了很多貢獻。目前華人在菲律賓的數量也很多,其中不少祖籍在中國福建省的菲律賓人仍然和老家保持著聯係,這些有利條件將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她還希望菲中在新世紀進一步發展經貿關係。2001年10月20日,阿羅約到上海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她說,上海之行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第一次來上海大約是25年前,以後又來過數次,可以說目睹了上海這20多年來的變化。看到上海自身建設的過程是“令人難忘的”,尤其是這座城市還保留了很多過去的好東西,如恢複了外灘的原貌等。阿羅約還稱讚在上海進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組織工作。

“9·11”事件以後,美國需要菲律賓的合作,布什總統很想提升美菲關係,他盛情邀請阿羅約訪問美國。與美國合作反恐怖,可使美菲兩國雙贏。更重要的是菲律賓既可借美國的威力打擊國內恐怖主義,又可大大提升菲美關係,從美國得到經濟利益。她的訪問很快成行。

阿羅約對華盛頓來說不是一個陌生人。她20世紀60年代曾在喬治郡大學學習經濟,和克林頓是同班同學。上任以來,阿羅約一直以雷厲風行的鐵腕手段著稱,被譽為“亞洲鐵娘子”。她對政敵毫不留情,十分果斷地使用軍事力量,這一點倒也與布什有些相像。不久以後,布什回訪菲律賓,宣布美菲關係升級,菲律賓成為美國“非北約的最重要盟友”。這樣,菲律賓將和澳大利亞、埃及和以色列等國一樣,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美國先進武器裝備。美國還將幫助菲律賓評估和增強其軍事力量,實現軍隊的現代化。

然而,2004年7月的人質事件,嚴峻地考驗了美菲關係,也極好地顯示了阿羅約的外交膽略。這一年夏,伊拉克綁架人質事件屢屢發生,有好幾個國家的人員被伊拉克武裝分子綁架。伊拉克武裝分子於7月7日綁架了在伊拉克工作的菲律賓籍卡車司機克魯斯,並要求菲律賓撤回其駐伊救援隊,否則將處死人質。人質事件在菲引起強烈反響,是頂住民眾壓力繼續駐軍伊拉克,還是為保全人質安全而撤軍,這無疑讓阿羅約總統左右為難。但阿羅約沒有猶豫,及時進行了一係列果斷處置。人質事件發生後,阿羅約總統立即下令,暫停向伊拉克派出新的勞工,禁止菲公民到伊拉克旅遊,準備赴伊工作的120名菲律賓人也停止出境。同時,阿羅約立即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研究人質安全問題,立即派遣特別小組赴伊與綁架分子進行談判,並請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利比亞和埃及等國穆斯林組織領導人幫助菲政府勸說綁架分子盡快釋放人質。

美國多次敦促阿羅約堅定立場,沒想到菲最後還是要撤軍。美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說,布什對阿羅約感到失望,並稱“菲政府的決定將向恐怖分子傳達錯誤信號”。雖然撤軍決定惹惱了美國等國,但卻受到國內民眾和政界的歡迎。特別是德拉克魯斯的家鄉人歡呼雀躍。參議員拉克鬆發表聲明說,阿羅約向全國顯示其為拯救人質生命而寧願付出重大政治代價的決心,這是值得高度讚揚的。6名倡議政府撤軍的眾議員中,貝爾特蘭還為美國對菲的態度感到憤怒,他稱人質事件是美國發動對伊戰爭導致的,菲律賓人應對美國感到失望。阿羅約表示菲律賓仍將與其他國家團結起來,打擊菲國內和國際的恐怖主義。阿羅約同時呼籲菲律賓的盟國能夠理解,菲律賓處於一個特殊境地。與美國、澳大利亞、保加利亞和其他國家不同,菲律賓在中東地區有150萬海外勞工,在伊拉克有4000名海外勞工,這是伊拉克人數最多的外國雇員群體。這些海外勞工的安全是她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她還表示,有些菲反對派和媒體誇張說,菲律賓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出現了裂痕,這不是事實。她說,菲美之間有共同的政治傳統,被曆史永久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