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於隆慶四年(1570年)上《告養病疏》,被獲準辭官,返回家鄉。
海瑞從應天回到海南島的瓊山,開始了清苦的閑居生活。當然,他的心情是苦悶的,因為他的興利除弊的改革剛剛初見成效,便遇到各種阻力,更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不能施展抱負,難免心煩意亂。海瑞在浙江、江西、北京、南京、蘇州等地為官數十年,卻從來沒有添置過田產。此次回籍仍然靠祖上遺留下來的十幾畝田地度日,身邊也隻有年已古稀的老母親和侍妾(妻子王氏病故),相依為命,生活清貧恬淡。
解職回鄉的海瑞,很少與他人來往。他對老母謝氏十分孝順,感激其喪夫後撫己成才立業的養育之恩。據傳,他早在南平縣任教諭時,就把母親接到任上一起生活,因為母親從28歲開始守寡,勤儉持家,這給海瑞留下深刻印象。海瑞在淳安任知縣時,有一天自己親自買了二斤肉,人們都很奇怪,海知縣今天是怎麼了?他平日連半斤肉都舍不得買呀!後來人們才知道,買二斤肉是為母親過生日。這件事傳了出去,被浙江總督胡宗憲所知,做笑話一傳再傳,胡宗憲認為海瑞堂堂七品知縣,日子過得太寒酸。
知縣的母親過生日,發請柬、辦酒席、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這在過去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知縣本人亦可乘機發上一筆或大或小的錢財,這也是買官賣官的一個機遇。可是,海瑞隻給母親買了二斤肉,還被權貴豪吏者譏笑傳聞,真是令人慨歎。
海瑞的儉樸是世人皆知的,他的官服隻有上朝理事或者有重大拜見活動時才穿,並且多年不易;有一次進京述職穿的是五年前的舊袍,吏部眾多官員都為之感動。海瑞的靴子多年不更換,破了之後找鞋匠修補,受到居民普遍讚揚。
明朝官員的俸祿,同唐宋等朝代相比是偏低的,應酬官場上的禮尚往來需要一筆資金,這筆資金從哪裏來?一般地說,州府、縣皆從稅收或向民眾攤派中攫取。海瑞沒向老百姓伸手,也沒從稅收中提取,而是首先減免迎來送往方麵的支出。除此之外,他還自己動手創造財富。他曾利用業餘時間開墾菜園,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以彌補財力上的不足,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在中國古代官員中是罕見的。
海瑞有“海青天”等稱謂,這是人們讚頌他嚴懲貪官汙吏、平反昭雪冤假錯案的剛毅風骨。海瑞又有“愛民如子”和“老百姓的父母官”等稱呼,是指他為官一日就盡職盡責一天,想方設法為百姓謀求利益,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他每到一地都要派出官員丈量當地土地,然後根據土地的多少確定賦稅徭役的高低,從而防止了土地多而賦役少的嚴重弊病,此舉一是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二是控製了土地兼並繼續蔓延的勢態,三是緩和了階級矛盾,達到了一舉三得的效果。
早在海瑞辭職返鄉之前,有人告訴他:“瓊州一帶(在廣東海南島澄邁以東,會樂以北)有人借您的名義放債買田。”海瑞聽後立即寫信給瓊州知府,信中說:“生自為官以來,俸餘所入,僅僅足用,餘無分文可債可貸,田業止祖餘量一石二鬥,外來增一畝一升,有以二事呼瑞進狀者,皆作為也。請台下一查治之,勿少假貸。”
海瑞從任福建南平縣教諭到江蘇應天府巡撫,當了18年官,從自己薪俸中日積月累了120兩銀子,才買下了一所住宅。此外便沒有什麼財產添置了。至於田產,如前所述也隻有祖傳十餘畝。在丈量清算土地麵積時,當地縣吏為照顧他家,少算了1畝8分,海瑞知道後不答應,執意要照實按田地畝數計算。全家吃用,都從這祖傳的10餘畝田裏出,連溫飽都談不上。
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農業生產至為關鍵,而發展農業生產離不開興修水利。海瑞對水利事業極為重視,他在任應天巡撫期間,經實地考察,弄清楚了江蘇的吳淞江泄太湖之水,原來沿江田畝都靠這條江水灌溉。年長月久,又不修治,江岸堤防被潮水衝刷腐蝕,造成通道淤堵,每遇狂風暴雨即成水災,大片田地被淹沒,水害連連。海瑞組織府衙官員,發動組織群眾,賑濟饑民,用工代賑,僅用了56天時間疏通吳淞江,又用30天時間疏浚白茆河,變水害為水利。
“要開吳淞江,除是海龍王。”這是流傳於江南民間的兩句話,意思是治理吳淞江水患根本沒有指望。當時的民眾認為,開河通口是朝廷絕不會做的一項大工程,即使做了也得要老百姓出錢。原本做夢都夢不到的好事,如今竟在海瑞大人率領下,美夢成真了。河修好了,老百姓一個子兒也沒花。
自從海瑞辭職還鄉之後,雖有朝中正義官員多次替他鳴不平,保薦他重新任職,但是,權傾朝野的張居正於1572年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執掌國事,後憚於海瑞的孤峭剛直,曾派巡按禦史梁雲龍去查訪海瑞。梁雲龍來到瓊山探視,海瑞高興地殺了雞、煮了玉米款待來客,梁雲龍環顧房舍,僅有竹桌、竹椅,冷落淒切,滿目蕭然,歎息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