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太子斐迪南在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醞釀多年的世界大戰終於以此為導火索而爆發。
8月2日,德國向法蘭西宣戰,德軍按照施裏芬——毛奇計劃,穿過比利時,大規模入侵法國。8月底,德國軍隊攻到了馬恩河,離巴黎僅100餘公裏。法國政府內外一片混亂,9月2日遷往南方城市波爾多。
時任國會議員的喬治·克利孟梭氣得胡子上翹,他在議會中大喊大叫,要求法國以複仇的精神打敗德國,為普法戰爭的失敗雪恥。
然而,自馬恩河戰役後,德法戰場形成僵局。雖然法國贏得了凡爾登會戰的勝利,但由於損失太大,根本無力轉入反攻。1916年結束時,雙方都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克利孟梭再也忍不住了,他在自己辦的報紙《囹圄人》上發表文章,矛頭直指法國總統彭加勒。1916年5月,尼維爾指揮法軍在蘇瓦鬆和蘭斯一線出擊,五天內損兵折將十萬人,戰局卻毫無進展。5月15日,尼維爾被解職,白裏安也不得不引咎辭職,由裏博繼任總理。
在這種形勢下,誰能使失敗的情緒一掃而光,使“民族的活力”重新振奮起來呢?彭加勒清楚地知道,這人隻有一個,他就是克利孟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彭加勒的“愛國主義”終於戰勝了他對克利際梭的個人恩怨,他請克利孟梭出麵組閣,克利孟梭又重新踏上宦途。
1917年底,威爾遜總統領導的美國派兵在法國登陸,支援精疲力盡的英法軍隊對德作戰,戰局出現了有利於協約國的轉變。然而,“一山容不下二虎”,克利孟梭與貝當將軍的矛盾又暴露出來。粗暴,這是克利孟梭與貝當的共同性格,但貝當粗暴得近乎冷酷,而克利孟梭的粗暴則近乎狂熱。克利孟梭常常火冒三丈地指責他的陸軍總司令不向他詳細及時地彙報戰況,而越是在這種場合,貝當越是一言不發……針鋒相對的矛盾使得克利孟梭不得不請出老將福煦元帥,由他擔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11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曆經四年血腥廝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消息傳到巴黎,77歲的克利孟梭老淚縱橫地喊道;“我總算等到了這個複仇的日子!”由於1917年國力重振,法國人把勝利歸功於克利孟梭。法國議會一致通過法令,指出:“喬治·克利孟梭作為公民、總理兼陸軍部長,為祖國立下了偉大的功勳。”
的確,克利孟梭主閣後很快使法蘭西重振了民族活力,扭轉了戰局,保證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如此,他還在經曆戰爭之後保留了軍人應當受文官領導的共和傳統,不讓贏得勝利的元帥和將軍們任意行動。12月1日,克利孟梭來到了戰後的英國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