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科爾,1930年4月3日出生在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的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家庭。
1959年,年僅29歲的科爾競選州議員獲得成功,成為萊茵蘭—法爾茨州最年輕的議員。四年之後,科爾又當選為該州議會黨團主席,深得當時的州長阿爾特邁爾的賞識和重用。
1976年,四年一度的聯邦大選又到了。年輕的科爾向“全能政治家”施密特發起了挑戰。由於自由民主黨仍同社會民主黨聯合,聯盟黨才未能取得絕對多數而上台執政。
1976年大選的失利,對科爾也是一個不小的挫折,聯盟黨內,尤其是基督教社會聯盟內對他的抱怨,攻擊聲一浪接過一浪。科爾和施特勞斯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在1980年的聯邦大選來臨之前,施特勞斯強烈反對科爾繼續作為總理候選人,要求由基督教社會聯盟的黨魁出陣,同社會民主黨的施密特決戰。這位自信的國防部長顯然認為,如果他代替科爾領導聯盟黨進行競選,施密特會失去他的總理職位。在一次被泄露給公眾的私下談話中,施特勞斯甚至斷言:“科爾缺乏聯邦總理的性格和頭腦”。為了避免聯盟黨的分裂,共同對付真正的政敵——社會民主黨,科爾表現出政治家能屈能伸的君子風度,斷然作出讓步,讓這位自信的政治家施特勞斯去迎戰施密特。
1982年10月1日,聯邦德國曆史上第二次“建設性不信任”表決在波恩進行。表決結果,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科爾以絕對多數票取得勝利,從而取代施密特立即成為第一位未經過全國大選出任的政府總理。同時,這位新總理兌現了自己的諾言,1983年3月提前舉行新的聯邦大選,科爾以絕對優勢擊敗威信日益下降的社會民主黨總理候選人,開始了為期四年的施政時期。麵對接踵而來的成功,科爾的心情是複雜的。他清楚地意識到,上屆政府留下的經濟衰退,失業嚴重和財政赤字巨大的爛攤子,並非能容易收拾。在聯邦政府內部,他還要經常麵臨著來自基督教社會聯盟和自由民主黨的挑戰。反對黨更是在時刻尋找機會,以報一箭之仇。這些都成為對這位新總理的嚴峻考驗。
到1987年聯邦大選前夕,經濟獲得持續穩定增長,人均收入增加,失業率下降,外貿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出口國。科爾在眾望所歸之下,又一次蟬連聯邦總理,開始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轉折時期。
同他的幾屆前輩阿登納、艾哈德、基辛格一樣,科爾也是個堅定的大西洋主義者,強調北大西洋聯盟和德美關係在西德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他修複了一度冷淡的德美關係,重建同美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上台後不久,科爾就飛往美國,彌合裂痕,修複兩國協商渠道,建立了同裏根的私人友誼。同克林頓的個人友誼也不錯。從1994年7月起,德美之間建立了特殊夥伴關係。實際上科爾就任聯邦總理不久,就堅決利用執政聯盟的優勢,使聯邦議會通過了在西德如期部署美國中程導彈的決議。1985年,當西歐北約成員國圍繞著裏根政府的“戰略防禦倡議”進行激烈辯論時,科爾一開始就表示在原則上支持這個倡議。裏根為了表示對科爾多次友好的回報,不顧國內許多人的反對,在1985年5月的西德之行中,去比特堡公墓,為埋葬在那裏的所謂第三帝國的“陣亡者”致哀。
施密特和德斯坦合作的“蜜月”期,隨著這兩位領導人的相繼離職而告終,接替他們掌權的分別是科爾和密特朗。這兩位新人的合作雖不能說已達到了前任那樣的親密,倒也相處得不錯。兩位領導人相互尊重,注意協商,尋求諒解,共同維護法德軸心在歐洲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科爾上台的第三天,就飛往巴黎,聲言要繼續維護德法之間的特殊關係,有趣的是,1987年,科爾繼續當選總理,翌年密特朗也蟬連總統一職。曆史的機遇使他們有時間和信心去建立類似前任的那種“蜜月”關係。
也許都是由於保守黨執政的緣故,科爾和撒切爾夫人建立了較為信任的合作關係。外界早就傳聞這位“鐵娘子”態度僵硬,不好相處。這位靈活、善變的聯邦德國新總理倒也願碰碰運氣,以圖開辟新的合作天地。他在訪問巴黎後,隨即飛往倫敦,向首相撒切爾夫人發出了親善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