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得住氣,就要克服內心的浮躁。上善若水,內心從容淡定,鎖定目標,減少欲望。欲望就像監獄,牢牢地監閉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一輩子都在坐牢。沉得住氣,就要始終如一,執著、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隻能是黑瞎子掰棒子,到頭來還是最初的那一個。堅持就是勝利,堅持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堅持就是一種優秀的素質。
生活中,在自己還沒有足夠實力的時候,應該沉得住氣。不能爭一時之功,意氣行事。沉穩的人總善於捕捉機會,洞察全局,因為他擁有一顆穩定、清醒的心去麵對一切。做人要沉得住氣,做事才能穩住陣腳。沉穩就是你生存的重要法寶,在這時候,成大事者,能審時度勢,不把那些小恥小辱放在心上,且在暗地裏積蓄力量,積極行動,以圖後起,另外,低調做人本身就不能張揚,而是要沉得住氣,才能隱藏自己的信心和實力,最終站穩腳跟。
沉得住氣是一種修養的功夫。東晉淝水之戰期間,謝安正與朋友下棋,得知侄兒謝玄力克敵人,但他不形於色,依然冷靜下棋。沉得住氣是一種忍辱的智慧,英烈千秋的張自忠受命與敵人周旋,卻被誤認為賣國賊,但他沉得住氣,最後完成使命,流芳千古。諸葛亮以空城計騙過司馬懿的數十萬大軍不戰而退,也是沉得住氣。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危難越是冷靜沉著,因為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所謂“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拳頭不要隨便打出去,要沉得住氣,才有力量:眼淚不要隨便流出來,要沉得住氣,才能化悲憤為力量。沉得住氣,也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冷靜沉著,伺機而動。氣定神閑,從容安詳,呆若木雞,最後方能不戰而勝。
沉得住氣,就要克服內心的浮躁。社會上有很多人心浮躁,急於求成的人。人在流浪,心在漂泊,軀體在那裏,靈魂早已出殼,缺乏耐心和恒心,看似忙忙碌碌,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急躁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生活中讓浮躁占據了思維。
小時候,常聽人講這樣一句話:“穩著不少打糧食。”意思是說:遇事要沉著沉穩,不慌張;做事不要急躁,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人或事,要壓住心中的火。仔細品味這句話,覺得這句話對一個人成長,做人做事,品質修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沉得住氣,就要始終如一,執著、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隻能是黑瞎子掰棒子,到頭來還是最初的那一個。堅持就是勝利,堅持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堅持是一種優秀的素質。
沉得住氣,就要耐得住寂寞。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無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要想做成一點事,沒有點定力是不行的。
沉得住氣,要善於把自己放到低處。海之所以能納百川,是因為置於低處。莎士比亞說:“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也許你做的事很低微,但是一定有它的價值。古往今來,欲成大事者必須胸懷寬廣,能屈能伸。隻有沉得住氣,積蓄力量,方能臨機發力,一舉克敵,獲取勝利。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的很少,在緊要關頭,偏偏忍不住,而是意氣用事。做人要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標,形勢不利時就要容下難容之事,忍住一時之氣,為長遠考慮;而沉不住氣,時機未成熟就貿然行動,隻會使自己敗得更慘。順風順水時,要把持住自己,沉得住氣。低調一些,免得樹大招風,引來一些不必要的事端。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少一些絆腳石,讓自己的路走得更穩健一些。失敗時要沉得住氣,氣閑神定,保持鎮定。
沉得住氣是一種素質,是一種優秀的習慣。一個人隻有沉得住氣,才能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沉穩沉著,並逐漸內化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才能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向成功;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保持內心的平衡和穩定,保持氣度上的從容淡定,不急不躁。
第四 節用“舍”換取“得”
在中國的語彙裏,“舍”與“得”經常是聯在一起用的,最有哲學的味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則大得,不舍則不得。所以,人生的學問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於如何去舍,學會了舍才懂得了得。
我們經常說,“舍得”小小的種子,很快就會得到回報。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願意舍出愛心與慈悲心。這方麵,佛陀是我們的榜樣。佛陀從偉大的無我境界中發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勞,他傳教的四十餘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傳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為此付出了很多。並不隻是佛陀這一個老師,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實際上一生也很短暫,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去經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當醫生了,他們在方方麵麵給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所以在這種“舍”中,他們得到的是無止境的快樂。
生活中也是一樣的。農民舍得春天時間,舍得他可以吃的糧食,把種子種到地裏,然後再舍幾個月的時間翻土地、澆水、撒肥料,秋天就會有收獲。也就是說,他布施了春天的時間,就會得到秋天的收獲。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我們對事業的投入上,也都是這樣。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報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沒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沒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種子想等到果實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麼都不願意付出,光等著天上有珠寶掉下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穀裏去。這個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卻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他如同見到救星一般,立刻請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那個人忙說:“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隨便您說什麼,我全都聽你的。”這時佛陀說:“好吧!既然這樣,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那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他執迷不悟,隻好離他而去。
世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這個“我”,這是最大障礙,誰要是敢舍,就像這個人鬆開抓住樹枝的手,舍掉自我,那麼他就真的能大得。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因為在你“鬆手”舍棄自我的一瞬間,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舉動之後,你一下子悟到了生命的本質,悟到了幻相與真相,從而獲得心靈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煥發了生機。
古時候,有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遇險時,絕對是舍大於得,不然,老命搭進去還不知道咋回事,的確夠蠢的。
人生下來是純潔的。人的貪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當今社會,少數大權在握的官員就幻想魚和熊掌兼得,雖坐擁金山銀山還不滿足,終至大撈特撈“東窗事發”而舍命。其實,懂得放手和舍去是明事之舉。有句俗話叫:“吃飽了要知道放碗。”所以,舍得是一種人生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麵。舍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隻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隻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現代人眼裏,“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他所有的東西都給予一個人。所以大家就要在生活中學會舍得,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五節 謙虛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
《道德經》中載:“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這句話意思是:如果你不自我吹噓,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高下,沒有人與你爭功勞。說得更直白些,就是要求我們做人要謙虛。一個人如果放低身段,謙虛為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受益匪淺;相反,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自高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必定會遭到失敗的懲罰。
人往往都是這樣,一旦做成了一點事,或者說取得了一點成績,大都比較高興,會有一定的成就感,這無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就是因為在成績麵前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甚至是沾沾自喜,讓勝利衝昏了頭腦,便不再像以前那樣謙虛了、努力了,不那麼平易近人了,而是從此變得茫茫然,不知所以然。這樣的人,多數不會有大的發展,不會取得很多成績,反而會從此止步,停滯不前。即便有的人靠一些外在的、複雜的因素,憑一時僥幸,有了一些進步和發展,得到了什麼名譽和金錢,可最終的結局不會太好。因為,你的進步與發展,你的名譽和金錢,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而是憑借一些外在因素來竊取。這樣的東西注定是不能維持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