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學業(1 / 2)

樂尚明回到正房,惜言已睡下,顧氏知道他剛才去了哪裏,但是實在不想問他有什麼事情,樂尚明見妻子沒說什麼,便又問了些惜言的情況,叮囑妻子悉心照料。又一起商量起幾個孩子教養事宜,樂尚明心中感歎,妻子終於肯接受幾個庶出兒女。

夜深,兩人安寢自不必說。

接下來這兩日顧氏除了帶惜言和幾個子女按時去慕容氏和婆母王氏處請安外,一有空閑就問惜言一些問題。有了大夫的診斷惜言對應起來倒也容易,提到不知道的就說忘了,顧氏便會耐心地解說一番。倒讓惜言搜集到不少信息,大致對這個家庭就有了些了解。

樂姓本就是個十分稀少而古老的姓氏,惜言很高興她在這裏還是姓樂,同樣的姓氏也讓她覺得身邊的人很親切也許這就是她與這裏冥冥之中的聯係,隻不過在她原來的名字中間加了個“惜”字,這家的女孩中間都有一個“惜”字,而男孩子名字中間都是一個“知”字

樂家世代簪纓,子孫眾多。惜言的父親樂尚明以前是督察院右副都禦史,年紀輕輕已官至三品,排行老三,人稱樂三爺。樂老爺去年過世,如今樂三爺丁憂在家,待明年孝期滿後才會重回朝堂,隻是世事難料,再回都察院可能性不大,具體什麼職位到時還要看皇上的意思。

樂三爺就是樂尚明,上麵有兩個哥哥,下麵是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妻子顧氏名文君,父親乃一代大儒顧雋,在江南開館授學,名為“雲山書院”,各地青年才俊趨之若鶩,在文人中聲望極高,就是當年先帝在世微服南巡時也去拜會過顧雋,探討治世良方,對其十分尊敬。顧文君受環境熏陶,自幼飽讀詩書,才學不輸於那些趕考的舉子。聽了顧氏的說法,想像著顧雋應該是陶淵明一般的人物,惜言心中對學問淵博的外祖父十分敬仰,隻是不知何時可得見真容。

惜言五歲,同母哥哥就是樂知禮六歲。還有幾個異母兄弟姐妹,哥哥樂知義八歲,和六歲的雙胞胎姐姐樂惜娉樂惜婷都是秋姨娘所出,另有個弟弟樂知非才五個月,據說是蘇姨娘所出,隻是聽說這位蘇姨娘並不住在府裏,而是被樂三爺安置在城外的一處別院中。

樂尚明的父親樂承宗是一房長子,祖父戰死沙場雖過世經久,但祖母慕容氏依然健在,今年七十二歲高齡,守寡多年。老太太也是將門之女,據說年輕時身手不凡,年紀雖長,身體還不錯,一生都甚是要強的一個人,娘家也是開國功勳之家,享受朝廷俸祿,及至今日慕容氏的弟弟還高居兵部尚書的位置,,娘家的幾個外甥和孫輩也都在朝中為官。丈夫去得早,慕容氏一個婦道人家支撐家業,拉扯兒女非常不易。好在兩個兒子十分爭氣,繼承祖上衣缽,又趕上邊疆戰事頻仍,倒也不失為男兒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樂承宗,樂承誌兄弟二人也未辱沒先祖,驍勇善戰,也都封公封侯,樂家更顯門楣高大。

又加之大兒子樂承宗去歲過世,慕容氏想起來十分傷感,好在兒孫都甚為孝順,整日有人陪伴身旁與她說笑解悶,也令傷感微減。

樂家自樂承宗樂承誌兄弟建功封爵,老皇上分別賜了府邸便就分家單過,慕容氏一直與大兒子樂承宗一起生活。不過當初老皇上賜府時考慮道樂家親情難舍,兄弟二人的府邸隻相隔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街,偌大的一條街上隻有這樂氏兄弟的府門人來人往。在外人看來兩府仍為一體,樂家人平日裏也隻稱東府,西府,這東府便是樂承宗的定國公府,西府為樂承誌的安平侯府。

倒是有一件事的確讓惜言有些壓力,原來的小惜言年紀不大卻是大家公認的天才兒童,加上母親親自開蒙,教導有方,五歲的年紀讀書進度就趕上學堂裏十歲的學童。這個女兒是顧氏的驕傲,眼見女兒一場大病之後自己這兩年悉心教授的東西所剩無幾,便較勁兒似的重新安排女兒的學業,讓惜言覺得苦不堪言,每天背誦之乎者也,子曰詩雲讓惜言覺得一個頭兩個大。其實那些國學經典,惜言也想好好學學,但是沒必要又抄又背的吧?明明才五歲,天天搞得跟高考似的。

這日下午顧氏有事去了大奶奶那裏,惜言總算可以喘口氣,不用讀孔孟詩經。

惜言倚在榻上讀著《大雲開國英烈傳》,思想著樂家的現狀,心中感慨,樂氏一族也可算是百年望族了,先祖拜將封侯,位極人臣,祖父樂承宗也因戰功名噪一時,可看如今的景象也隻是一般的官宦之家,子孫靠祖上蔭蔽衣食無憂,正所謂時過境遷風流雲散,不要像紅樓夢中的賈府才好。想想又覺得自己是杞人憂天,榮華富貴過眼雲煙,自己原來也不過是個小警察,上班下班,辦案結案,吃飯睡覺,靠工資吃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人,不是照樣生活得充實自在,比起現在生活不知要強多少倍。

外間丫鬟的聲音,“給少爺請安。”

“言兒在嗎?”

“小姐在裏麵。”

一聽就知道是哥哥知禮散學回來了,惜言也沒從榻上起來,隻是吩咐丫鬟上茶和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