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門研究自然規律與秩序的學科,它探索物質和諧地存在與運動的根源。——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猶太神童富裕的猶太人家
在紐約河濱大道的中產階級居住區,有一幢俯視哈德遜河的高大建築,這裏環境幽美、景色宜人。
在這座大樓第11層的一套公寓的窗前,德裔猶太人朱利葉斯·奧本海默悠閑地喝著咖啡,望著靜靜流淌著的哈德遜河,享受著成功後的愜意。
公寓房間裏擺設著精美的典型歐洲家具,牆上掛著維亞爾、梵·高和德蘭的名畫。在20世紀初,這樣的陳設表明房間的主人情趣高雅而少有市儈習氣。
凡是訪問過這所公寓的人,大概很難想象此時朱利葉斯的祖父仍然是德國哈瑙城的一個農民與穀物商人。
朱利葉斯是19世紀社會的典型代表,同其他移民一樣,他從德國來到美國是為了逃避原居住地的宗教壓迫,同時也為了獲得財富。
身為猶太人,他們深切體會到而且痛恨在歐洲所受到的歧視及限製。有些歐洲學校禁止猶太人入學,有些行業也不歡迎猶太人參與。
雖然在當時猶太人仍然能夠在歐洲獲取名利,但大多數的猶太人並不富有,也不被歐洲社會歡迎。而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猶太人可以和其他民族一起追求發展,共同快樂生活,也沒有宗教上的壓迫。
1888年,17歲的朱利葉斯剛剛來到美國紐約時,既貧窮又沒有一技之長,還不太會講英語,更不了解美國的風俗。
幸運的是,在他之前就來美國的親戚為他找到一份工作,也告訴他如何在這個國家生存、發展下去,他夢想著能在這個移民天堂裏一步步地飛黃騰達。
朱利葉斯的兩位堂哥早他12年就來到美國。開始時從事布料進口的小生意,這些布料是用來做西裝及禮服以供百貨公司銷售的。不到幾年的光景,他們的生意就發展到足以提供朱利葉斯一個工作機會的程度。
雖然比較起來,美國對少數民族有較高的包容力,但仍然有少數反猶太主義者存在,一些俱樂部或大學仍不準猶太人加入。整體來說,比起歐洲,美國還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避風港。隨著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在這裏獲得成功,美國也成了他們心目中的“黃金國度”!
在美國包容且開放的態度下,造就了一個宗教和政治互不幹涉的大環境,再加上繁榮的經濟,勤勞且幸運的人就有成功的機會。雖然在這裏隻有極少數人成為大富翁,但是大多數的人在有生之年仍深感欣慰,至少能為下一代提供比在歐洲更好的機會和生活。
那時美國正處在成衣代替手工縫製服裝的階段,朱利葉斯從歐洲進口服裝材料,銷售給美國的服裝製造商。他熟悉服裝材料的生產廠家,對服裝製造商的原料需求也很了解,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
因此,當他30歲時,就已成為一位相當富裕的實業家。他穿著整潔,被雇員們稱為“風度翩翩的紳士”。這時他的英語流利,知識淵博,並且養成了對藝術的愛好。
埃拉·弗裏德曼也是猶太人,家族在紐約住了好幾代。在與朱利葉斯認識之前,埃拉的家族就已在美國發跡。因為家境富裕,埃拉得以於閑暇時學習繪畫,甚至還前往巴黎留學,雖然她右手小有殘疾,但並不影響她成為畫家。
1902年,埃拉認識朱利葉斯時,她在畫壇已小有名氣並在曼哈頓一間自己的畫室開班授課。他們認識之後,雙方彼此互相欣賞, 1903年他們步入婚姻的殿堂。
1904年,他們的長子奧本海默出生。這個全名叫做朱利葉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孩子,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 “原子彈之父”。
此時,奧本海默一家在紐約已經有了一席之地,朱利葉斯掌握著一家進出口公司,除了位於紐約曼哈頓河濱大道這所寬敞的大房子外,還有一處別墅和一個牧場。
結婚之後,埃拉就不再教畫了,隻偶爾畫幾筆自娛。她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照顧孩子身上。因為當時禮教規範的約束,她可能並不情願放棄畫畫,不過也隻能藏在心裏,她的角色在那個時代就是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
用餐時仍保持傳統的歐洲方式,十分正式且有規律,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必須穿著正式服裝;男士著西裝,女士則穿著及地的裙裝。如一般上流家庭家中有廚師、司機和仆人。
被大家稱作羅伯特的小奧本海默外出時,也必須穿著正式。若要去的目的地離家有幾條街之隔,就必須由司機開車接送。
正如奧本海默自己所描繪的那樣,他的家庭生活方式是如此正派,以致他無從沾染任何惡習,所以長成了一個“乖得令人害怕的小男孩”。
他的一位朋友保爾·霍林談到自己對奧本海默的雙親以及他們住宅的印象時說:
他的母親是一位品德高尚而有感情內涵的婦女,在餐桌上或其他場合舉止優雅,雍容大方,但卻不時流露出憂傷。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可親的人,與人相處時總力圖使人愉快。
家中的陳設看上去既華麗又簡樸,處處使人感到舒適、令人喜愛。
在夏天,奧本海默一家人也和其他富有、追求流行的紐約人一樣,在有著清新空氣的長島海濱避暑。
他們的別墅位於長島南方的海灣小鎮,瀕臨大西洋。平時,羅伯特和弟弟弗蘭克兩人一起讀書、遊戲。周末則和父親一同到海邊散步,有時會乘船和父親、伯伯們出海。奧本海默在那裏學會了駕船航行。
在樓下的碼頭停靠著朱利葉斯買下的一艘遊艇。這艘名叫“羅蕾萊號”的豪華遊艇設施齊全,是小奧本海默的最愛,一有時間他便跑到上麵玩耍。
正如朱利葉斯的一位朋友所說,奧本海默被父母寵愛著,夫婦兩人滿足了奧本海默想要的一切,可以說,奧本海默成長於奢華之中。然而,盡管如此,他小時候的朋友們卻評價他“非常慷慨,絕不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童年愛好廣泛
5歲時,奧本海默隨同父母一同前往德國,拜訪祖父本傑明·奧本海默。當年祖父選擇留在德國而未與朱利葉斯一同移民美國。
他送給長孫奧本海默一些礦石標本,這些雕琢後閃閃發亮的石頭令奧本海默十分著迷。
他回憶道:“我變成了一個熱心但又帶著孩子氣的礦石收藏者。”
回到紐約後,奧本海默儼然成為業餘礦物學家,常利用周末四處去尋找新的樣品。甚至說服父親帶他參加斷崖采集礦石的探險活動。後來,公寓的房子裏堆滿了奧本海默采集的礦石,每個礦石上都整齊地貼著寫有說明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