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無愛的婚姻(1 / 2)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的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的滅亡。代為宣讀詔書的,就是光緒帝的皇後葉赫那拉氏。

葉赫那拉氏出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比光緒帝大3歲。她姓葉赫那拉,這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前世修來的好福氣。因為慈禧正是這位葉赫那拉氏父親的同胞姐姐,也就是說,她是慈禧太後的親侄女。雖說姓氏高貴,不過這位皇後的閨名,倒是鮮為人知,而且在史書和清官檔案中也無法找到答案,隻有德齡在《瀛台泣血記》中提到她叫“靜芬”。在近年出版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後隆裕》中,慈禧曾孫葉赫那拉·根正說:“靜芬隻是她的大名,她的小名兒叫喜哥,後來被家裏人叫白了,都叫她喜子,所以後來幹脆就叫喜子了。入宮選秀女的時候,她的名牌上寫的就是喜子這個名字。”宣統帝即位以後,為她上徽號“隆裕”,所以世人習慣用“隆裕太後”稱呼這位清王朝的終結者。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選妃的時候,19歲的隆裕成了後妃候選人:不過在參加後妃選拔的秀女中,隆裕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因為當時的親貴朝臣們對隆裕的評價就是“貌不出眾,言不驚人”。隆裕皇後究竟如何“不出眾”,後人可以來看看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中的描述:隆裕皇後長得一點也不好看,雖然麵容和善,但是表情總是很悲傷。她很瘦,而且還有些駝背。她膚色不好,還有不少蛀牙。若隆裕真是這般容貌,恐怕縱有驚世才學也難以在眾多美人中脫穎而出,更別提能成為後妃候選人了。不過隆裕雖沒有生得一副好容貌,卻有個無人能及的好後台,因而相貌平庸的隆裕在反複篩選中順利通關,最終和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及禮部侍郎長敘家的一對姐妹花成為宮妃候選人。

關於光緒帝選秀的情形,黃溶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中做了詳細轉錄:選秀在體和殿進行。當時備選的五名秀女在光緒帝麵前依次排開,站在首位的就是隆裕,其次是德馨的兩個女兒,最後是長敘的兩位千金。清朝皇帝選秀的時候需要準備如意和荷包,被皇帝授予如意的人就是皇後,得到荷包的就是妃嬪。在互相推讓之後,慈禧堅持讓光緒帝自己手持如意上前挑選皇後。但在光緒帝正準備把如意賜給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時,慈禧大喝一聲“皇帝!”並暗示光緒帝把如意賜給自己的侄女隆裕。光緒帝不敢反抗,隻好委曲求全地將如意給了他很不中意的隆裕。而剩下的兩個荷包,也被慈禧擅自做主給了禮部侍郎的千金。因為慈禧擔心皇帝中意的德馨家的兩個女兒入宮後跟侄女隆裕爭寵,就隻有讓她們落選了。這場完全在慈禧導演下的選秀終於有了結果: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被立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