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粉潤嬌婉搏年少(1)(1 / 2)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中國戲劇大師,從藝56年,是繼譚鑫培後的又一位“伶界大王”。謙和、安靜、忠厚的性情使他身邊聚集了當時的文學家、畫家、考古家、雕刻家、戲劇家,對於表演藝術的不斷追求使京劇旦角乃至整個京劇的唱腔、舞蹈、音樂、服裝、化妝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形成了京劇的“梅派”,並與俄羅斯斯坦尼拉夫斯基、德國布萊切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係。同時,梅蘭芳把京劇帶到美、蘇、日等當時世界主流國家,成為當時全球矚目的時尚明星,是第一個將中國京劇藝術推向世界的人。在他的帶動下,京劇達到了繼譚鑫培之後的第二次發展高峰,並被稱為代表中國戲劇的“國劇”。

在影像技術占據我們審美世界的今天,欣賞梅派京劇屬於個別小眾的事情,畢竟那逶迤婉轉的唱功、出神入化的身段和綴玉軒詞的字句是需要人生曆練和文化積累的。更何況,很多人早已將京劇等同於封建時代的舊事物,認為即使在它的全盛時期,也是當時落後的表現。甚至有些“有識之士”還旁征博引地論證,正是這靡靡之音葬送了大清王朝。可如果我們沿著時光的隧道穿越時空而回到當時,看到的卻是梅蘭芳代表的京劇舉世皆知,而以卓別林為代表的無聲電影此時才剛剛為人們所接受。在民國到建國後這一個很長的時間段中,在這個留給我們恥辱與自強、陰謀與戰爭印象的年代,梅蘭芳,這朵在炮火中綻放的雍容華貴的牡丹,是全球千百萬時尚男女的夢中情人,是全球矚目的明星。

而梅蘭芳之所以能做到名垂史冊,不是他曾經立過什麼功,而是因為他能以男人扮演女人獲得成功。以男人扮演女人的反串表演,大家並不陌生,但其吸引人的地方多是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可中國戲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是由男人來扮女人,那些已經習慣了“男人扮女人”的達官貴族以及文人雅士們為什麼還會對他如此瘋狂地愛慕呢?顯然這種愛慕不是因為“稀奇”,而是因為“別有擊人心處”!可是今天,我們卻無法去體會梅蘭芳那別有擊人心處的藝術。對於他,我們隻能講一段故事。他,已不再是我們生活的情趣,不再是我們生活的樣式,我們的精神世界已無法在他的表演中找到滿足與安寧。這就是歲月,把所有的輝煌和美麗都送進了隻能回味卻無法穿越的時間隧道。

現在,就讓我們以他的人生為故事,去感悟在一個風雲變化的年代,一個生於弱國,卻為強國所尊敬的歌者的人生起伏,在生死存亡的際遇中一名戲子對於藝術、對於操守的抉擇,一個人在大紅大紫中對於人情、對於愛情、對於生命意義的道德評判。更有幸者,我們可以透過那迤邐迂回的人生回味一下曾迷遍世人、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古色古香的戲劇。由此,當我們羨慕別人有貝多芬、有莎士比亞、有信仰的時候,可以對自己如是說,有梅蘭芳,是我們的福分。

(一)梨園世家

我們常常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梅家到梅蘭芳這代在梨園行當裏正好是三代,隻是這三代不如貴族之名值得珍惜。在帝王時代的中國,娼優並列,藝人與老百姓的戶口是不一樣的,他們所編入的樂籍是當時社會最下級的品流,因此他們不僅要接納,而且還要悅納自己一出生就為世人所看不起的身份和命運,同時又要付出幾倍的艱辛去苦學戲劇的手、眼、身、法、步等技藝,以生存繁衍。帝製年代,改變命運的機會是弱之又弱的,對於戲劇演員來說,不僅不能變更樂籍,而且與其他戶口的人不通婚嫁,所以有名戲子的家庭關係常常都是幾重姻親,比如梅蘭芳的嶽父王佩仙也是一個有名的戲劇演員,他的五個女兒也都是嫁給了當時五個出名的戲劇演員。這種限製雖然是一種等級製的壓迫,但也有利於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梅蘭芳的出名也得益於這樣的人際關係。從梅蘭芳出生到登台這段時間有名的戲劇大家如譚鑫培、楊小樓與梅家非親即故,自然在藝術傳承和演出機會上對梅蘭芳加以扶持,而這層關係的建立與形成能蔭及梅蘭芳則是源於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梅巧玲對於京劇的形成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及其對於同行的照顧與幫助,使梅蘭芳的學習和成名有了非常堅固的人脈網絡,也應了那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古話。

梅巧玲是京劇形成初期一位著名的旦角演員,原名芳,字慧仙,別號焦國居士,自號梅道人,又稱景和堂主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於江蘇泰州。清同治、光緒年間,與其他京劇有名的戲子並稱“同光三十絕”,因體貌豐滿被天子高呼“胖巧玲”而聲名大震。梅巧玲幼年喪父,與母親一起生活在流離失所的逃荒路上。在他8歲時,母親迫於生計,將他賣給蘇州城一位姓江的人做義子。開始由於江某死了老婆又沒有兒女而受到寵愛。但不久之後,江某續娶,並生了兒子,巧玲自然受盡虐待,使得當他被江某賣進戲班時,臉上盡是喜悅,絲毫沒有想過這樣的變動並非像他想象的那樣,可以吃飽穿暖。相反,命運此時帶給他的是另一種苦難。當時戲班的師傅都有打徒弟的習慣,巧玲進戲班後遇到的前兩位師傅都以虐待徒弟而著稱,所受苦楚可想而知。直到被第三任師傅羅巧福贖身後,梅巧玲才算是苦盡甘來,開始好的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