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裘群珠:夢圓寧波金銀彩繡(1 / 2)

裘群珠,女,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EMBA學曆,高級工藝美術師,1969年出生,浙江寧波人。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設計師,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館長,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浙江省民間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創意設計協會副會長,寧波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所創辦的企業先後被評為省級、市級誠信企業,個人先後榮獲東錢湖鎮“十佳女標兵”、寧波市第二屆“十佳創業女性”候選人、複旦大學工商管理總裁研修班優秀學員等榮譽。

我從19歲就開始學習金銀彩繡,從事金銀彩繡製作已有二十多年。1990年,我與丈夫謝武宏共同創立寧波宏拓精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佛像造像製作,也為寺廟裝飾佛帳、佛幡。創業期間,我倆風雨同舟甘苦共當。由於對金銀彩繡的摯愛,雖然創業時千頭萬緒,也一刻未曾放棄鑽研金銀彩繡技藝。經常跟客戶或法師交流佛像之事及金銀彩繡作品的設計,回家還繼續學習金銀彩繡技法。後來隨著事業的不斷壯大,家庭經濟逐漸寬裕,我就開始四處尋找並收藏明清期間的金銀彩繡作品。

十多年時光轉瞬即逝,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電腦繡花的快速興起,加之手工繡花存在很多弊端,很多繡品廠倒閉了。看到這樣的局麵,我既惋惜又心痛,歎息金銀彩繡技藝的衰退。2005年,我萌生了一種想法,將從事刺繡的工人重新聚集起來製作刺繡工藝。當我把這個想法說與丈夫時,當即遭到他的強烈反對,原因有三:一是宏拓當時發展麵臨轉型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巨額的資金,無法再分出精力和資金投入金銀彩繡;二是手工刺繡作品的市場前景不好;三是手工刺繡從業人員少,且人工成本頗大。這幾點的不利因素我曾都反複思慮過,但我實在不希望這門手工藝就這樣消亡。隨即,我走訪了金銀彩繡的傳承人許瑾倫老師,進一步了解了金銀彩繡的曆史以及現狀。又走訪了閑居在家的原寧波繡品廠工人史翠珍、沙金珠等刺繡人員,當我把自己的想法說與老手工藝人時,也遭到了她們的強烈質疑。雖從情感上講,她們並不願意放棄金銀彩繡這塊技藝,但從現實情況考慮,認為我所設想的很難付諸現實。但我始終堅信,興趣是所有的動力,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曆就是最寶貴的財富,況且寧波金銀彩繡記載著寧波的曆史和民俗風情,是寧波的特色。作為一個寧波人,我有這樣的責任和能力,我應盡我所能去保護和發展金銀彩繡。於是,我便前往蘇州、四川等地去了解蘇繡、蜀繡等手工藝的傳承方式和保護措施,並花了大量時間編製了寧波金銀彩繡計劃書。我的這些想法得到了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的大力支持,隨即鄞州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便協助我們開展寧波金銀彩繡申報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係列準備工作。當然,我從事金銀彩繡工藝的經曆並不像我說的那麼簡單,那麼輕鬆,這其中許多困難和挫折是外人無法理解的。

經過了三年多的籌備,2008年,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成立。但是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公司經營得非常艱難,因為其一是繡片的後期成革以及裝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金;其二是人手不夠,導致生產進度緩慢,需要不斷尋找刺繡藝人。這是對我真正考驗的三年,大量精力和巨資的投入,是否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很多人都質疑過,但我依然憑著自己堅強的意誌默默地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開始慢慢有了起色,金銀彩繡技藝和作品也逐漸被社會所認同,公司知名度也不斷地提升。在鄞州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下,2010年12月,金銀彩繡藝術館在鄞州區創新128園區落成,總投資2800萬,展廳集製作、展示於一體,占地麵積2000平方米,擁有300多件寧波金銀彩繡藏品,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