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因為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名錄的申報需要追溯非遺項目的曆史淵源,為此經常查閱相關文獻,請益大方有識之士,故而有幸接觸到了那些未必為市民所熟知的活躍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領域的人們。他們中既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多識的大家,如周時奮、曹厚德、王重光、楊古城等,又有默默耕耘在田陌鄉野名不見經傳的草根人物,若賀小康、鄔毛銀、吳瑞芳、鮑賢昌等。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傳承和保護著我們民族綿延千年的優秀文化血脈,並竭盡其所能,或輯編村史、鎮誌、家乘、族譜;或采寫民情風俗、故事傳說;他們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探索研究文化遺產;他們想方設法,竭力呼籲重視文化成果。他們無愧為傳統文明的承繼者、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目前這些守望者大多已屆風燭之年,他們的背後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是追求理想的堅忍不拔,那是堅守陣地的無私奉獻。作為一個非遺保護工作者,我深為他們的執著所感動,由此萌發記錄這些平常人不平常故事的想法。我知道這既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責任。籍之,可以讓更多的人親近那些可愛可敬的守望者,從他們愛國愛鄉愛村的故事中受到啟發和激勵,從而更好地學會珍惜傳統,愛護文化,傳承文明。
2013年初,本書的設想得到鄞州區委宣傳部和鄞州區文聯的大力支持,並被列為重點扶持項目。於是,我擬定提綱、體例,粗列了一些自己比較熟悉的人物,向他們發出征稿函。那些平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撰稿人,那些替人立傳、洋洋灑灑的著作者,卻在敘述自己的故事時犯了難。“不是為您個人樹碑立傳,而是給後人啟迪、借鑒”,在我三番五次好勸歹說之下,他們才勉強鬆了口。看得出來,其中的不少稿子還是十分的保守,對自己的功績、守望成果進行了一定回避,沒有翔實地說出他們真實的故事。而對於個別不怎麼擅長表述行文的當事人,隻能建議借助他人之筆了,因此未必能夠做到盡然信然。這些是本書的一大缺憾。如果本書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全社會都能充分體認、關心和重視守望者,讓他們各展所長,發揮所能,也算是盡到我的微薄之力了,吾心足矣!
本書編輯過程得到王重光老師的鼎力相助,沒有他我很難在短時期內完成繁複的工作,在此深表謝意!同時感謝我的同事陳科峰先生一體承攬本書照片的拍攝任務;還要感謝鄞州區文聯錢德祥先生為本書仔細校核。在此我對三十四位完成征稿的守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對已經往生的桑文磁先生和周時奮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對未能列入本書的遺漏守望者表示深深的歉意,有可能的話請您把您的故事發給我,以備後續出版充實。敬請各位方家、讀者批評指正,以利於以後完善之。謝謝大家!
編者
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