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成蹊的朋友圈(1 / 3)

安倍晉三從美國回國後,於1979年4月就職於神戶製鋼所,先是分配在紐約分社,回國後又到加古川工廠、東京總社工作,直到他1982年11月成為安倍晉太郎的秘書時為止。創立於20世紀初的神戶製鋼所,2006年3月時的資本金達到2333億日元,員工共有29068人,2005年的營業額達到1兆6673億日元,除了日本之外,在世界各地有近40個生產和銷售基地,經營範圍除了鋼鐵產品以外,還涉及生產鋁銅、製造機械、建設機械、市政工程係統、半導體、信息工程係統等,是日本名副其實的最大型綜合型企業之一。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安倍晉三日後甚至一次都沒有在公開場合具體提起過他曾經工作過三年半的神戶製鋼的日子。而我們從安倍晉三的許多思想中,甚至是他思考的契機上,都能夠或多或少地發現一些“成蹊”的蛛絲馬跡。毫無疑問,成蹊學園16年的教育,對於安倍晉三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蹊學園帶給安倍晉三的,還有一個人際關係網絡,從許多意義上來說,它都與岸和安倍家族傳給安倍晉三的關係網絡性質不同。因為成蹊學園的學費昂貴,這造成了成蹊學園、尤其是成蹊大學的學生中以有錢人家的孩子居多。這種特點,讓成蹊學園具備了一個有別於學習成績的吸引人們的特點,即在建立人際關係網絡上的價值。1936年,成蹊的畢業生們結成了自己的同窗會、即畢業生會“成蹊會”,在1998年時其會員已經超過了6萬名。其工作主要為發行會員名單、發行會報、參加學園經營、設立獎學金,即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網絡。

安倍晉三至今還和小學時代以來的同學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現在神奈川縣工作的池田康一就是其中一人。按照池田康一的說法,安倍晉三在小學時代並不引人注目,但是兩個人很投緣。還是在低年級時,有一天安倍晉三告訴他:“我爸爸在國會議員選舉中落選,失業了。但是因為有熟人請他去當顧問,生活上應該沒有問題。”安倍晉三的母親安倍洋子也不得不常常回到山口去為安倍晉太郎助選,看到安倍晉三家中無人,池田康一還為他擔心。

在前麵提到的安倍晉三的同學及好友秋保浩次的記憶中,入學當時的安倍晉三完全是一個“瀟灑派都市青年”的形象,但是有一件事讓他改變了對安倍晉三的認識。那天,他們二人一起到東京的繁華街六本木去遊玩,不小心與三位體魄高大的男人肩膀相撞,對方立即大吼起來:“你們要幹什麼?”安倍晉三卻反唇相譏:“是你們撞過來的,你們還要幹什麼?”外強中幹的對方最後也隻能留了一句:“小心你們的腦袋”,就灰溜溜地離去。按照秋保的說法,沒有見過此等場麵的他嚇得流下了冷汗,他還真沒有想到,安倍晉三卻能夠如此沉著堅毅。

按照大家的說法,安倍晉三很會照顧其他朋友,因此人緣一直很好。在東京開洋點心店的阪東和洋,從小學4年到6年級時與安倍晉三同學,當阪東和洋的新分店開張時,時任自民黨幹事長的安倍晉三居然不請自到,趕來為他祝賀。在安倍晉三宣布參加自民黨總裁競選的當天,他的小學時代同學數人聚集到了銀座,等候安倍晉三的消息。其中一個人接通了安倍晉三的手機,當時安倍晉三正在從一個電視台演播完趕到另一個電視台去演播的車裏,大家囑咐他要注意身體,而他就像當年一樣仍然溫和地向朋友們道謝。

與其說是學習,還不如說是他參加體育俱樂部的經曆,讓他結識下了許多好友,培養了自己的品質。安倍晉三在成蹊大學期間,參加了西洋弓箭部,因為這種關係,還曾經被選為大學學生體育會本部的幹部。安倍晉三本身並不是體育型的人,在初中與高中期間一直沒有參加過什麼體育運動。進入大學以後他尋找一個自己可以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因為日本的中學也沒有將西洋弓箭列為一般體育項目,到了大學以後也可以從頭學起,所以選擇參加了西洋弓箭。

日本的每個大學都有很多學生自主組織的文體組織,尤其是各種體育組織非常發達,學生們既通過它豐富業餘生活,更通過它鍛煉身體、交結朋友,甚至聯係社會。聯係社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聯係已經離開大學的前輩為將來自己走上社會打通關係,二是通過與其他大學、甚至是整個日本社會的體育界組成聯賽組織,通過定期聯賽結成各種關係網絡。在日本各個大學的西洋弓箭部中,成蹊大學西洋弓箭部名列前茅、小有名氣,2005年升為日本甲級聯賽成員之一。

在他加入西洋弓箭部之前,勸誘安倍晉三的人跟他說,每周隻練習三天,誰知等他加入後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按照他的說法,這裏根本就不是一個他當初所想象的體育愛好者的聯誼組織,而像是一個正規的體育隊伍,每周包括星期六和星期日,幾乎每天都要進行訓練。但是等到安倍晉三大呼上當時,已經為時過遲。因為西洋弓箭是八個人一組展開正式比賽,一個人的分心就會影響到大家的成績。和所有的弓箭一樣,西洋弓箭不僅可以要求臂力、腿部和腰部的力量,更講究深深吸氣,徐徐吐氣,以集中注意力。當箭中靶心,取得好成績時,那種從心底悠然升起的快感,深深地打動了安倍晉三。很快,安倍晉三也就和大家一樣開始有了為集體的榮譽而奮鬥的意識。這段經曆,不僅讓安倍晉三增加了體力,還培養了他學會集中精力,更培養了安倍晉三的集團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