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觀海隻身回國
丁觀海和王雋英乘坐輪船,經過一個月的海上顛簸,終於來到美國。他們到了密歇根大學以後,馬上投入緊張的學習之中。丁觀海學習土木工程的線性力學,王雋英主攻教育學。在美國舉目無親,他們克服了擺在麵前的一個個困難:語言的障礙、生活習慣的不同、繁重的學習任務……他們送走了一個個夜晚,迎來了一個個黎明;他們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春天,送走了雪花飄舞的冬天。他們不怕艱苦,不顧勞累,節儉度日,把精力都用在學習上。歲月不負苦心人,終於,他們於1935年雙雙獲得了碩士學位,這一年丁觀海25歲。也是在這一年的年初,他們結為相伴終生的伉儷。
貧窮落後的祖國時刻係掛在他們的心上,他們決定盡快返回祖國,把自己的所學貢獻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使中國早日富強起來。
意外的情況出現了。就在他們正為回國做準備的時候,王雋英懷孕了,這個情況打亂了他們原來的計劃,他們隻好重新安排行程。怎麼辦呢?他們思索著解決的辦法。如果一起乘船回國,海上風浪太大,行程太遠,行期太長,萬一在船上分娩,發生意外怎麼辦?如果不早些回國,科學救國的抱負就不能早日實現,就難以盡早達到自己飄洋過海到美國求學的初衷。這件事情難壞了這一對二十多歲的留學生。
夜幕降臨了,丁觀海夫妻晚飯後又在一起議論這件事,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丈夫一根接著一根地抽著煙,團團煙霧籠罩著他緊鎖的眉頭。他想:如果我一個人先回國,留下雋英一個人,挺著個大肚子,沒人照料,放不下心來,生育時遇到問題他不在身邊,更是牽腸掛肚……王雋英看出了丈夫的矛盾心情,她權衡再三,就果斷地對丈夫說:“你先回國,我留在美國分娩,等生下孩子後我再回去。”丈夫知道妻子是個有主見、有勇氣的女性,她說出這番話,是經過她的深思熟慮的。妻子這樣做,是把擔子統統挑在自己身上,雖然他仍在擔憂,但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因此,他點頭同意了雋英的決定。他們在一起又安排了丁觀海走後雋英的生活問題,分娩時的住院事宜,以及托付親友照顧等事情。
1936年1月的一天,天氣寒冷,刮著刺骨的寒風,丁觀海冒著嚴寒,帶著簡單的行李,辭別了老師、朋友,離開了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乘車去加拿大的溫哥華,在溫哥華港口搭遠洋輪船,開始了返回祖國的航程。那時候交通不便,主要交通工具是輪船,從太平洋的東海岸橫渡到西海岸,需要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如果遇到險惡氣候,甚至需要兩三個月。在船上這漫長的時間裏,丁觀海憂心忡忡,寂寞難耐,一方麵惦記著身處異國的妻子和即將出生的孩子,沒有他在身邊的照料,情況會怎麼樣呢?一方麵又心係災難深重的中國,恨不得馬上踏上國土,用自己的學識去改造中國的麵貌。
3.在美國誕生
1936年的2月,丁觀海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他應聘在河南的焦作工學院當教師,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生涯。
幾乎在同時,亦即1936年2月,在地球的另一邊,臨產前的王雋英,住進了密歇根大學城的安·亞伯爾大學醫院。
2月4日,產房裏傳出了嬰兒的哭聲,這哭聲很大,打破了產房的寂靜。王雋英在醫生、護士的親切護理下,順利地生下一個男孩,她按原來和丈夫商量的意見,給孩子取名丁肇中。丁肇中來到世上就給人留下不平凡的印象,他頭大個長,身體健壯,哭聲也大。同事、朋友們紛紛趕往醫院看望王雋英和她的孩子。他們說,孩子頭大,一定聰明,將來可以裝很多的知識,哭聲大,是他在向社會發表不尋常的宣言,意味著他要做出不尋常的業績。王雋英躺在產房的病床上,聽著大家的議論,心裏充滿了喜悅,稍顯蒼白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