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省。
由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盧攜在行營統軍,門下省暫由中書舍人韋昭度、給事中張鐸和戶部尚書李都三人共同參議政事。
正因為三人各屬於不同的衙門,各自意見不齊,因為是關於人事任命的詔書,吏部和戶部也都有官員參與議論。
崔沆率先道:“武將不通詩書,不習禮法,豈可任由武將便宜行事,以致後患無窮,下官以為此事大大不妥,還請李尚書為久安計,上疏勸諫皇上。”
司封員外郎鄭溵附和道:“崔大人所說在理,下官方才也查看過京兆府今天的案情,下官以為這個陳玄衣莫說禮法,就連王法都沒放在眼中,如此將領若是讓其便宜行事,豈非將京畿安危置於其喜怒之下!”
張鐸道:“既然皇上已經二度下旨,必然是深思熟慮,我等臣子怎可再妄加非議?”
韋昭度道:“張大人此言差矣,太宗初時置官七百三十員,此後逐漸發展為三省六部之定製,上有三公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中有中書省佐天子執大政,門下省出納帝命,相禮儀,尚書省典掌百官,尚書省其屬六部:吏部、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文選、勳封、考課之政,土地、人民、錢穀之政,禮儀、祭享、貢舉之政,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皆是各有其司,各有其職,共同輔助皇上,拱衛朝堂,若是我等瀆職,不據理力爭,豈非虛言欺瞞皇上?”
尚書左丞王徽道:“韋舍人說的在理,然皇上敕封陳玄衣大將軍一事並無大礙,皇上既然已經銳意要剪除宦官,自然會對禁衛諸軍生出猜疑之心,而陳玄衣正是被神策軍貶至桂州的將領,皇上多加恩賜也是在情理之中,各位同僚,本官以為,不要再對這道聖旨多做糾纏,現在宦官勢力正是土崩瓦解的時候,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百廢待新,各位何必執著於此等小事。”
崔沆道:“兵者,國之大事,豈能疏忽大意,正是因為宦官勢力餘毒未除,朝廷風雨飄搖,我等文臣更該夙夜憂慮,若是宦官剛除,旋又武將掌權,可以想見,武將比宦官為禍更烈,更何況是禁軍的將領,天子的安危若是一旦操於武將之首,若是武將一旦起不臣之心,到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我等文臣將悔之晚矣。”
鄭溵道:“正是如此,我等文臣若是能修明政治,則天下太平,武將也無用武之地,然而即便天下太平,我等也無法鉗製武將的不臣之心,武將向來驕悍難製,我等豈能不未雨綢繆!”
韋昭度拱手對李都道:“李尚書,不知尚書大人如何看待?”
李都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搖頭晃腦了幾下,然後說道:“老朽年事已高,朝廷大事還是多讓年輕人才參與吧,既然這是任命武將的事,不如就讓兵部同僚議一議吧。”
主事兵部的一向是鄭畋,不過鄭畋因故不在長安城,現在主事兵部的是兵部侍郎蕭遘。
蕭遘上前一步,朝眾位同僚拱手拜會了一圈,無論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官吏都對這位侍郎不太熟悉,因為兵部一向都是由鄭畋來和三省打交道的,是以都對蕭遘略微有點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