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彈劾(1 / 2)

兩儀殿。

仇苛兩天內,經過明察暗訪,以及戶部的協助,初步收集了長安城裏鰥寡孤獨的資料,李庶打開看了一下,總人數竟然有五千之多,而因為逃避戰亂和災荒的流亡百姓,初步估計也有一萬多人,這還隻是長安城裏的情況!

李庶愁容滿麵,他也想不到堂堂大唐的京城也這樣多的食不果腹的苦難子民,昨天聽到戶部隻有三百萬貫的時候,李庶就開始為錢發愁了,特別是陳玄衣還要在京畿地區招募兵勇,這些新招的士兵也要發糧餉。

李庶思索了良久,掙紮不已,擴軍是勢在必行的,不論是攘外還是安內,沒有兵權就沒有政權,可是現在百姓生活如此困窘,若是朝廷再不接濟,必然釀成悲劇。

李庶對仇苛道:“你去左藏庫調動一批糧食,先救濟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小孩和老人,以後每個月就按照此項定例!”

仇苛道:“卑職領旨。”

看著仇苛走了,李庶也在計劃著,怎麼安排那些衣食無著落的人才好,不管怎麼樣,也不能讓他們白白餓死了,現在朝廷的錢絕對是不夠支付了,他必須找個人來商量一下才行,可是鄭畋又不知道跑哪去了?

征服軍剛剛起步,朝廷稅錢所剩無幾,正在李庶發愁的時候,從中書省又發來了一堆奏折。

李庶一一看過上麵的幾份奏折,都是一些朝廷的日常工作安排,像這種奏折,李庶一向是批兩個字“已閱”就可以了,這不由得讓他想起啦中學時的老師,也是常常幹這個工作。

而下一份奏折就有點不同了。

這是監察禦史裴齊的上疏:“臣裴齊彈劾京兆尹鄭從聲,其人資質奸滑,向來左右逢源,朝廷簡拔之,原以厲直臣而矯曲朝。及至如今,戮及妻子。且惡不止其身,其反畔趨附,無所不用其極。汙直士之節,剪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願陛下循高祖之軌,杜亡秦之路,數禦十月之歌,留意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無諱之詔,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誹謗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

下一份奏折,右拾遺樂朋龜上疏:“臣樂朋龜彈劾京兆尹鄭從聲,京兆尹鄭從聲枉讀詩書,不遵法度,賄賂公行,任用酷吏,其貪婪奸狡之心,百官具聞,望皇上撤其職司,以正視聽,弘揚清流,以正朝綱!”

下一份,戶部侍郎裴澈上疏:“臣裴澈彈劾京兆尹鄭從聲,自鄭從聲上任以來,長安民眾多有非議,所謂空穴來風,人言可畏,悠悠眾口,鄭從聲難辭其咎!”

左拾遺侯昌業上疏:“臣侯昌業彈劾京兆尹鄭從聲。臣聞諫官進言,禦史持法。實人君之耳目,正邦國之紀綱。自本朝以來,尤重其任。今之選授,莫匪端良。然則彈奏之間,尚未申於才用。使諫諍之道,或未罄於箴規。京兆尹鄭從聲,素來行事偏私,皇上不可不察!”

吏部侍郎崔沆上疏:“臣崔沆彈劾京兆尹鄭從聲。鄭從聲嚐對人言,‘吾為京兆尹但就無過,不求有功,務使諸司同僚不生怨對,則吾可安坐暢飲矣。’其包庇奸邪之心昭然若揭,以瀆職為榮耀,以權利市其私欲,以致恣行暴虐。乃貽怨毒,豈曰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