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後。有一個陰氏,又有個郭氏,於是在冊立皇後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後,還是立陰麗華為後呢?一邊是郭氏——與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恩愛有加,並已身懷六甲,這時隻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顯然地位很低;另一邊是陰麗華——劉秀夢寐以求,終於如願以償的結發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後的位置留給陰麗華,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何況郭貴人已經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後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隻好立郭氏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遭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係,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時卻已是建武二年了。
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避雨。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後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並濟,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麵,轉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勳臣,崇尚義節,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名子女,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後,冊立陰麗華為皇後。
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後而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後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後印綬。陰貴人鄉裏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謙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於得到了補償的機會。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後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後。
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曾幹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就是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後。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結果,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由於劉秀的寬仁厚德,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更是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