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末代皇帝溥儀(3 / 3)

他是拿破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

公元1769年的一天,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一個孩子出生了。對他的父母來說,這個孩子固然帶給了他們莫大的喜悅。他們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巨人。這且是後話了。卻說當時,拿破侖的家鄉剛剛被賣給法蘭西共和國,而之前那是熱那亞共和國的國土。可謂是在一個尷尬的時期出生在了一個尷尬的地方。這讓拿破侖一直耿耿於懷,並對法國懷有了一種很複雜的感情。一方麵,他接受了法國的教訓,並且受惠於法國;另一方麵,他認為自己是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出去。

拿破侖的家族是一個沒落的意大利貴族世家。9歲那年,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侖到法蘭西共和國布裏埃納軍校接受教育。事實證明,這位父親的安排是英明的。1784年,拿破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高等軍事學校,專攻炮兵學,隻用一年的時間就考取了別人用三年才能取得的軍官資格,被任命為皇家炮兵少尉。16歲的、年輕的皇家炮兵少尉,站在法蘭西共和國的旗幟之下,想必是自豪而充滿野心的。可就在這一年,拿破侖的父親去世了。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殘酷的、不安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看到:拿破侖在隨著部隊駐防各地,拿破侖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著作……

1789年來了,法國大革命爆發了,20歲的拿破侖在戰火中感受到了鮮血的沸騰。他的曆史時刻就要到了!他回到了科西嘉,希望能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還好,機會馬上又來了。1793年7月,拿破侖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身高僅1.59米的小個子科西嘉人,從此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位置。那年他24歲,在一個如今的我們焦頭爛額忙著工作、人情、困惑、挫敗的年紀。可是接下來的1794年,對拿破侖來說並不順利。“熱月政變”中,拿破侖由於和羅伯斯庇爾兄弟關係緊密而受到調查,後來又因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準將軍銜。到了1795年,拿破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1796年又被提升為駐意大利法軍司令。1796~1797年,拿破侖在意大利贏得了一係列輝煌的勝利,多次擊退了奧地利帝國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隨後,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侖的威信越來越高,成為法蘭西人的新英雄。不例外的,他的崛起讓督政府感到了威脅。因此,便把他派往埃及的戰場上,以抑製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侖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侖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拿破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當過炮兵的他很重視炮兵的戰術應用,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然而,拿破侖遠征埃及卻遭到了慘敗。雖然他的軍隊在陸地上取得了全盤勝利,但是納爾遜統率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海軍卻摧毀了法蘭西共和國艦隊。部隊被困在埃及,拿破侖打掉斯芬克斯鼻子的事情也是在這裏發生的。1799年,拿破侖放棄他在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軍隊回國時,400艘軍艦隻剩下了兩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這時候回國好嗎?國內局勢不穩,他又在戰場上輸了。拿破侖回國後發現,人們對他的記憶,依然停留在他指揮意大利之戰的成功,而不是出征埃及的潰敗。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拿破侖便利用這一優勢,一個月後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宣告成立一個新政府——執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執政,成了實際上的獨裁者。

拿破侖執政期間,在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諸多方麵進行了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是創編了《拿破侖法典》,很多條款由拿破侖本人親自參加討論並最終製定。法典基本上采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在1804年正式實施,直到今天依然被奉行,而且經過局部的修改後也為許多其他國家所采用。拿破侖在回憶錄中說過:“我的偉大不在於我曾經的勝利,滑鐵盧一戰已使它隨風而去,我的偉大在於我的法典,它將永遠庇護法蘭西的人民享受自由。”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802年8月,拿破侖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拿破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來了。他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自任帝國皇帝,稱拿破侖一世。這就是曆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而最有談資的就是拿破侖在加冕禮上的激情演出。12月2日那天,當所有人都肅立在那裏,等著教皇庇護七世給他們偉大的拿破侖加冕時,卻看到拿破侖本人站起來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把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這一幕,後來被人精心地畫了出來,成為許多人的笑料。難道縱是偉大如拿破侖,也過不了“權力”這道金燦燦的坎?唉,哪個英雄能夠完美啊?

1805年5月26日,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也在這一年,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侖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軍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12月2日,法蘭西帝國又取得了奧斯特裏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神聖羅馬帝國解散。拿破侖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侖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侖與俄國小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麵,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侖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帝國稱霸歐洲大陸。拿破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亂,拿破侖趁勢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西班牙人明顯不買這個賬,因此激烈地反對,就連拿破侖也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最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介入,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拿破侖的鼎盛時期即將結束。就在這時,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了。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最終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侖娶奧地利帝國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蘭西共和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侖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以7萬人陣亡和重傷的慘重代價攻入莫斯科。可即使如此,俄國也沒有留下一個完整的莫斯科給拿破侖。在攻入城的瞬間,拿破侖發現,莫斯科全城大火!而此時,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快回國,最後回到法蘭西帝國的隻有1萬人。

戰無不勝的拿破侖越來越不舒坦。1813年,各國又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萊比錫戰役中,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紛紛脫離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驕傲的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簽字的瞬間,一段曆史在控製不住地發抖。拿破侖的征戰傷害到了很多人,可他也同時鍛造出了法蘭西帝國不可一世的驕傲,那種隻接受勝利、不容許失敗的自信。而今,一切似乎都結束了。退位後的拿破侖被流放到了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雖然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卻隻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就在很多人以為塵埃落定的時候,被流放的拿破侖卻在次年奇跡般地逃離了厄爾巴島,率領1000人於1815年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王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誌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所有的人都瞠目結舌地看著這一切,一個被流放的人,怎麼可能一夕之間重新擁有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他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軍隊都乖乖地匍匐在他腳下?

對手們的反應也很迅速,歐洲各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這場戰役,成為拿破侖時代的徹底終結之戰。自此之後,拿破侖徹底消失在法國的權力峰頂,路易十八再度複辟。拿破侖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終年52歲。

直至今日,拿破侖的死因依然是個謎。他去世時,法國當局宣稱他死於“心血管疾病”。不過,很多人相信,這位曾叱吒歐洲大陸的風雲人物是被人下毒害死的。後來又有觀點認為,拿破侖是因胃癌去世。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侖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曆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拿破侖去世九年後,新的奧爾良王朝在壓力之下將拿破侖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王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兒子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

袁世凱的皇帝夢

在絕大部分人印象中,他是一個無恥而有心機的政客,是一個出賣國家尊嚴的賣國賊,是一個一心想做皇帝的權欲狂。這個串起中國近代諸多重要曆史時段的大人物袁世凱,在電視、文學作品中,似乎永遠以一副麵目猙獰、陰險狡詐的形象出現。袁世凱這三個字,已經成了一個非常負麵的符號。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撚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係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給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複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讀。

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是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袁世凱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的身份駐軍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製稅務。在此期間,助朝鮮擊退日軍的挾製。因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得到清廷上層重視。

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於1895年舉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袁世凱真正的起家即由此開始。這支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係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從此,袁世凱聲名鵲起、扶搖直上。

袁世凱第一次出頭露臉做的壞事,是在維新運動時。在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麵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後所居之地頤和園。袁世凱卻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忠於慈禧太後的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袁世凱的這一決定,自然是遭到了時人的唾棄,認為他這一舉動直接造成了變法維新的失敗,是國家的罪人。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在上諭中隻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莠言亂政”的罪名並不嚴重,對康有為的處分也僅是停職待參,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誅後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慈禧太後知道後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下獄,並誅殺六君子。雖然帝黨與後黨的衝突在所難免,但袁世凱的告發,確實使維新運動導致毀滅性後果。

1897年12月,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麵大員。袁世凱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縣殘酷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袁世凱一躍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1901年11月,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權勢更加顯赫。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袁世凱大力襄讚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新軍勢力的極度擴張,引起了滿族親貴集團的不安。他們屢屢煽動一些禦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任用私人,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世凱被迫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次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光緒帝及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後,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罷去袁世凱一切職務。袁世凱能混到那份上,必然不傻,他清楚地知道,風向變了,人家不待見他。於是,袁世凱稱疾返回河南“養屙”。在此期間,袁世凱韜光養晦,暗地裏仍關心政事,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機會終於來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隻能再度啟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在新的形勢下,袁世凱已經不再把清廷當成唯一的“天梯”,而是把目光放在了蓬勃發展的新革命軍上。他一方麵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麵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而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月16日,袁世凱在回家的路上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幸免於難。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清帝遜位,清朝統治結束。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退出曆史舞台。

國民黨於2月15日,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第二年,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身亡,全國大嘩。袁世凱成為第一嫌疑人,但袁世凱否認。而當時的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的趙秉鈞,袁世凱本人並無直接證據。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但卻失敗了。

在袁世凱的壓力下,國會最終推選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隨後,袁世凱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還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製。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

而在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複”。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

(1)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2)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

(3)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

(4)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5)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在日本屢次要脅下,袁世凱說:“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最終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消息傳出後,全國一片大嘩,愛國學生紛紛上街遊行抗議。在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就有一段。湖南一師的孔昭綬教授在明恥大會上做的演講中說:“二十一條的強加於我,是欲將我中華亡國滅種的野心赤裸裸的表現。而袁世凱政府呢,曲意承歡,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他直欲將我大好河山,拱手讓於日寇,此等賣國行徑如我國人仍渾渾噩噩,仍然任其為之,中華滅亡,迫在眉睫!”

可以說,二十一條絕對是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他一生的簽名數不勝數,可唯有簽在日本人交來的文書上的這一次,讓國人無法原諒。可也有觀點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國窮民弱,而日本又咄咄逼人,袁世凱做出那樣的決定實屬無奈,並不能把責任全推到他身上。

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袁世凱宣布恢複君主製,建立中華帝國,改元洪憲,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他這次稱帝,顯然是不符合曆史潮流的,因此遭到堅決的反對。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製,北洋心腹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內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恢複“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祺瑞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係。

做了83天皇帝之後,袁世凱的政治生涯也宣告結束。功名消散,罵名猶在。1916年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6月6日病死,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說到袁世凱,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是負麵的:他的告密,直接造成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和譚嗣同等人的慘死;他涉嫌毒死光緒帝,主指槍殺宋教仁;他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糟蹋了革命成果;他簽署二十一條,出賣國家利益;他逆時稱帝,投機政治,等等。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客,一個有失國體的獨裁者。在這些之外,袁世凱還做了什麼?

他是百年名校山東大學的建校元老。於光緒二十七年上疏光緒帝,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即現在的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對當時中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一位務實幹練的能臣。小站練兵,成果卓著;接掌北洋後,又不辱使命;他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還成立了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從這一角度出發,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很大的貢獻。

總之,袁世凱能得晚清朝廷所倚重、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後來又稱帝,並非全靠機遇、巧合之類,關鍵是他本人確實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而且,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手腕、眼光都是毋庸置疑的。他有過,也並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