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張愛玲年譜簡編(1)(1 / 3)

1920年

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市麥根路(黃康顯《張愛玲的香港大學因緣》,載1996年6月《香港筆薈》,張愛玲香港大學入學表格上所寫生日是9月19日)。祖籍河北豐潤,父母給她取名張煐,十歲的時候,改名張愛玲。張愛玲祖上十分顯赫,曾祖父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史,外曾祖父為清朝重臣、“中興第一名臣”李鴻章。祖父張佩綸,字幼樵,一字蕢齋,同治進士,晚清“清流黨”代表人物,1882年為督察院左副都禦史,大膽抨擊時弊,糾彈失職官員,當時有“四諫”、“十朋”之稱。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主戰的張佩綸被派往福建馬尾主持戰事,結果一戰而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被毀,這即是曆史上的“馬尾戰事”。張佩綸頭頂一隻銅盆逃生,被清廷革職充軍到察哈爾。充軍期間,張佩綸曾作《管子注》二十四卷,《莊子古義》十卷。1888年,張佩綸戍滿歸京,投李鴻章幕。李鴻章因賞識張佩綸才華,把最小的女兒李菊耦嫁與他。李菊耦秀麗端莊,富有才華,有女才子之稱。

張佩綸育有三子一女,長子誌滄早夭,次子誌潛,三子即是張愛玲的父親張誌沂(字廷重),還有一個女兒張茂淵。張愛玲父親張廷重是封建遺少式的人物,母親黃逸梵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張誌沂與黃逸梵是遠房表兄妹,從小由父母雙方訂婚,結婚時是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黃逸梵是一個富有藝術修養的新女性,獨立、堅強,有美術天分,曾經做過尼赫魯兩個姐姐的秘書。姑母張茂淵與嫂嫂黃逸梵關係很好。由於張愛玲出生後,名義上過繼給長房,所以對父母稱叔叔嬸嬸。

1921年

9月30日,張愛玲周歲,按傳統要給孩子過生日,“抓鬮”,在眾多的物品中,張愛玲抓的是一個小金錠,這讓深受西洋文明熏陶的新女性母親黃逸梵很是失望。

12月11日,弟弟張子靜出生。乳名小魁。

1922年

父親張廷重和二伯父張誌潛分家。張廷重托他的一位堂兄,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長的張誌潭謀得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的職務,全家遷到天津法租界張家舊宅住。脫離了兄長張誌潛管束的張廷重生活開始放蕩,賭博、抽鴉片、逛妓院、叫條子、討姨太太,夫妻間的感情開始疏離。

天津舊宅是十分氣派的官宦世家房屋,雕梁畫棟,氣勢非凡,院中有一個秋千架,小張愛玲常與一個被她叫做“疤丫丫”的丫頭在秋千上玩耍,小時候的張愛玲喜歡聽故事,常有一個男傭人給她講三國演義的故事。張愛玲給這個男傭人起名叫“毛物”,而“毛物”的兩個弟弟就叫“二毛物”、“三毛物”,“毛物”的妻子就叫“毛娘”。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小她一歲,長得十分清秀漂亮,繼承了母親江南美女的美麗。但是身體很弱。舊家庭中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張愛玲很小就產生了“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我弟弟”的想法。

1923—1924年

一家人住天津三十二號路61號一個舊花園洋房裏。

母親教張愛玲背唐詩,認字。《私語》中張愛玲回憶說:“我記得每天早上,女傭把我抱到母親床上去,是銅床,我爬在方格子青棉被上,跟著她不知所雲的背唐詩。”

父母婚姻出現危機,母親黃逸梵要父親張廷重戒煙戒賭,被張廷重拒絕,母親性格堅強,撇下兩個孩子,借口陪小姑張茂淵留學,一起到了法國,並進入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結識徐悲鴻、蔣碧薇、常書鴻等人。

張愛玲自小聰明沉靜,很討父親喜歡。由於不滿黃逸梵的新式作風,父親張廷重常帶女兒去姨太太處嬉玩。“我坐在桌子邊,麵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齊眉高,然而我把那一塊全吃了,在那微紅的黃昏裏漸漸盹著,照例到三四點鍾,背在傭人身上回家”。那段時間,張愛玲對“吃”方麵特別印象深刻:“鬆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瓷罐裏,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瓷缸,裏麵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台上。”

四歲時,有一次母親在鏡子前試衣,小愛玲目不轉睛地仰臉看她:白皙的膚色罩著蔥綠色綢襖,胸襟上別著翡翠胸針,如同出水芙蓉,綠波仙子。母親發現了她的羨慕神情,蹲下身問她:漂亮嗎?等你長大,也給你做漂亮衣服。小愛玲說,我要快快長,八歲就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十六歲要吃粽子湯圓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1925年

母親出國,父親將姨太太接回家中。姨太太原是妓女,性情暴躁,有一次,她教一個侄兒讀“池中魚,遊來遊去”,侄兒稍有遲疑,她順手撈起煙盒亂打一氣,侄兒被打得眼腫如線,父親看不過去,說了幾句,也被姨太太用痰盂打破了頭。族人看不過去,她終於被趕出張家。母親走後,張愛玲與弟弟一起生活,傭人對弟弟的溺愛使她萌生了要強的個性,立誌圖強,要超過弟弟。當時家裏為她與弟弟請有塾師,小愛玲開始接受私塾教育,認字、背詩、讀四書五經,時常為背不出書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