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1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千裏淮北平原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橫亙在廣闊原野上的潁河,也失去了它那潺潺的流水聲,靜靜地睡在軟綿綿的白絮裏。在潁河岸邊的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居住著一戶貧苦的農民,男的有四十五六歲的年紀,身材高大,勤勞善良,他姓管名嚴。他的老婆也有四十二三歲,是一個賢惠的婦女。兩口子住著一間低矮的茅草房,生活過得很貧寒。夜深了,管嚴仍然把火燒得很旺,因為她的老婆要生孩子了。黎明時分,從管嚴的茅屋裏突然傳出嬰兒的啼哭聲,管仲出世了。這孩子的出世,隻能給這貧苦的父母帶來痛苦。嬰兒的啼哭聲剛落,就換來父親的歎息:“又多了一個吃飯的,往後這日子可怎麼熬啊!”
母親用微弱的聲音說:“咱們都40多歲了,這個孩子可一定要保住啊,可不能再……”母親的話哽咽了,接著便是輕微的抽泣聲。
他們雖然耕種了4畝多地,但由於稅收很重,交了稅就剩不了多少糧食了,每年冬天一過,窮得連鍋也揭不開。管嚴除了耕種自己的土地外,大部分時間都被官府征去服徭役。他的老婆整天紡線織布,應付官府的苛捐雜稅。雖然老兩口這樣終日勞碌,還是難以維持生活,哪能養得起兒女。他們曾生過一男二女,但都夭折了。
管嚴經過老伴的苦苦勸告,才算保住了這條幼小的生命。滿月後,這孩子長得十分惹人喜愛,老兩口高興極了,就給這孩子起了個名字,叫夷吾,後來當了相國(古時候的宰相)後,叫管仲,這是後話,暫不交代。從這裏開始,為了方便,我們就叫他管仲。
卻說管仲漸漸大了,他長得眉清目秀,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親戚朋友、東鄰西舍,都誇管仲長得不一般,聰明過人。管仲7歲時,人們都勸管嚴夫婦給孩子請個老師教他學習文字,可是,管嚴總是說:“這年頭,吃上頓沒下頓的,哪還能請得起老師啊?還是讓他種莊稼吧!”每逢田間勞作時,他總是帶著管仲。在管仲那幼小的心靈裏,就愛上了種莊稼,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他是個心細的人,總是留神周圍的一切事物,對什麼事都感到新鮮,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看到什麼問什麼。比如,春天莊稼為什麼是綠的,到秋天為啥又變黃了,天上的小鳥為什麼會飛?螞蚱為什麼會飛又會蹦?蛇無腳為什麼跑得比人還快?牛羊為什麼吃草不吃肉?貓狗為什麼吃肉不吃草?月亮為啥有時圓,有時又缺少一塊……這些,父親有時給他解釋,有時也說不知道,凡是不知道的都說是老天安排的。管仲問:“老天在哪兒?你見過嗎?老天為什麼那麼大的本事?有時把父親問得沒法回答,急了就訓斥他一頓。但他不灰心,就去問別人。對於一些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盤根究底,直到弄明白為止。對於問題的答案,他都牢牢地記在心裏。”
秋後,收的糧食要交給官府,管仲不明白,問父親說:“自家種的糧食,為什麼要交給他們?”父親要去官府服徭役,他總是不讓父親去,說:“為什麼要給他們幹活?”春天,家裏窮得丁當響,沒有飯吃,他總是怨父親把糧食交給了人家。這一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在管仲幼小的心靈裏不知翻騰了多少遍。他時常嫌父親沒有本事,說:“你把糧食交給了他們,我長大後,不但不交,還要叫他們把糧食還給我們。”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總是罵兒子“狂妄”,訓斥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