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假定沒燃起爐火的屋子裏的空氣是靜止的,可是當爐子裏生了火,煙囪裏的空氣就變得輕了,隨灰塵一起飛出去,於是,離煙囪最近的空氣立刻就會進入煙囪,填補散逸出去的那部分空缺,這樣,其餘的空氣也會按著同樣的次序不斷地移動、上升,最後,就連距離煙囪最遠的空氣也加入了這一往複和循環。根據這兩個例子,有理由推測和相信,來自東北方向的風暴先到達費城的原因也是這樣的:假定墨西哥灣的氣溫很高,空氣也因上升而變得稀薄,因此來自東北方向溫度較低的空氣便乘虛而入,長驅直下,而它原來所在的空間,則又被來自更東北方、溫度更低的空氣填充,空氣就這樣層層帶動,風也就由西南而向東北延伸……如果這一推測成立的話,由於波士頓距費城又有一段距離,所以波士頓受到風暴侵襲的時間比費城推遲五六個小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富蘭克林的報告受到了美洲自然哲學協會的高度重視,盡管他自己謙虛坦率地說自己的報告是根據推測而得來的。但事實說明,這種推測無疑是正確的,為了表示對他的嘉獎,那一年,富蘭克林被協會評為最傑出的氣象學家。

1748年,富蘭克林已年屆42歲,可是他仍然熱心於科學實驗和發明創造。

那年,他的朋友柯靈遜從英國給他郵來一整套萊頓瓶的各種配件,與此同時,富蘭克林還托一位名叫斯彭司的博士從蘇格蘭帶回了同樣的儀器,有了齊全的設備和裝置,他終於可以得心應手地做實驗了。他根據萊頓瓶的原理,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隻蓄電池,也就是蓄電池的原始雛形。

它由11塊普通玻璃組成,玻璃的兩麵貼上薄薄的鉛片,玻璃與玻璃之間的距離為3厘米左右。這些玻璃垂直地排列在絲質的繩子上,並且用粗鉛絲做的鉤子一邊一個把它們鉤住。這些玻璃的兩個表麵代表正負兩極,而且把鉤在正極一麵的鉤子用鏈子連接起來,負極一麵也是這樣,然後在鏈子的末端分別安上金屬絲並接在電盤的兩極上。經過這一係列的工序,一台原始的蓄電池便做成了。

但在當時,包括富蘭克林本人也不知道這玩意兒究竟對人類有什麼用處,有誰會認識到這樣的一份發明竟會對後來的工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簡單地講,在今天我們有誰會說汽車沒有蓄電池會飛速前進呢!

就在他試製成功蓄電池的那一年,富蘭克林通過實驗和觀察,對天空中的閃電和摩擦而產生的電流進行了詳細的比較,發現有以下共同之處:1.發光;2.光色相同,呈藍色;3.光線曲折;4.運動迅速;5.可由金屬傳導;6.爆炸時發出響聲;7.能在水和冰中存在;8.穿過物體時能把物體分裂;9.能殺傷生命;10.能熔化金屬;11.能引燃易燃物質;12.具有硫黃般的臭味。除去這些外,他還發現電流容易被尖形的金屬棒吸收。今天,我們仍能在他的實驗記錄中讀到:“眼前我還無法證明天空中的閃電是否也有這種特性,不過它既然同摩擦而產生的電有了12點相同之處,看來這一種特性也不可能被排除。”

從這段話裏,我們讀到的不僅是簡單的實驗記錄,而且還包含深刻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僅僅一個“不可能”一詞就足以表明富蘭克林是如何對實驗充滿信心和希望,而又不乏完備與周到。

1752年6月,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做了一次轟動世界的實驗,從而驗證了他思考已久的想法,並由此受到啟迪,發明了避雷針。

那是一個悶熱的下午,天空中懸著浮雲,不一會兒,天邊就升起厚厚的烏雲,那成堆的烏雲在狂風的驅動下,迅速地彌漫了整個天空,藍藍的閃電曲折地劃破長空,頓時雷聲四起,震耳欲聾。

富蘭克林許久以來就盼望著這樣的天氣,因為隻有這樣的天氣才能完成他的實驗。他早已用絲綢代替紙張做了一隻大風箏,風箏頂端縛上一根尖得像針似的金屬線,作為吸引電的前沿導體,而風箏線的末梢則係了一條絕緣的綢子,供人握住,這樣就不至於使人全身觸電。他還在綢帶和繩子的交接處掛上一把鑰匙作為斷路器。

室外的風怒吼著,大雨傾盆而下,富蘭克林對這些卻全然不顧,手拿著風箏一頭紮進茫茫的雨簾裏。

此時的雨依舊肆意地施展著淫威,藍亮亮的閃電將烏雲打出一個個缺口,銀蛇似的在空中蜿蜒,風箏便在這樣的天氣裏越升越高,爬到了雲梢。突然一個閃電,富蘭克林清清楚楚地看到附在繩子上的毛茸茸的纖維根根豎立,好像有什麼吸引它們似的,他明白,這就是電。

富蘭克林伸出一個手指,和風箏的繩子並行,但不碰繩子,沿繩子上下移動,那繩子上毛茸茸的纖維竟也隨著他手指的移動作一上一下的擺動,就猶如我們用塑料梳子吸引自己的頭發一樣。富蘭克林把手小心翼翼地伸到鑰匙旁邊。劈啪!一個火花從那裏跳出來,打在他的手腕上,他感到一陣陣發麻。實驗成功了。

回到家裏,富蘭克林把一根3米多長頂端尖細的鐵棒固定在自家的煙囪上。鐵棒的末梢拴上金屬線一直引到屋中的一個金屬水泵上,那水泵通向地下,凡金屬線與屋子接觸的地方,便用玻璃管套上以防電從中途跑掉,於是一個避雷針就這樣被製成了。

實踐證明,這東西還真管用,漸漸地,全費城的人不用廣告宣傳,就每家每戶都安上了避雷針。新發明很快就從美洲推廣開來,遍布世界各地,拯救人的性命,避免房屋遭到雷擊的破壞。

同樣,富蘭克林又一次拒絕了政府授予他的發明專利權,又一次把幸福無私地奉獻給人民。他認為,幸福不是憑空就會從天而降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於發現和勤於思考,把有利於人類的東西點滴積累,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找到為人類謀求福利的光明大道。

富蘭克林不等不靠,就這樣以一種無私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之中,並為之奮鬥,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當時有人問他為什麼能製成避雷針,而且會想到用風箏做實驗。富蘭克林爽朗地笑著說道:“這很簡單,小的時候還有人用風箏做過遊泳加速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