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淮南新城後,因為當地的各項基礎建設更加完善,所以原處前塘村和興集縣城的各種行政機構、商業機構、軍事工業部門等全都將按計劃遷移到淮南;工程實在可謂浩大,規劃起來千頭萬緒,行動起來更是勞心勞力。
楊明突然現世界上居然還有比打仗更加麻煩的事!
一開始,他還事無巨細樣樣過問,結果後來今天這個找他簽字、明天那個要他核準,再加上劉文軒時不時還來找他的“麻煩”,提的要求更是五花八門;到最後,他實在煩到不行,幹脆兩手一攤,把事情一股腦推給了衛建國、龐世輝等人,自己則往軍營裏一躲,專心處理軍務去了。
“看來這民政官司還真是夠嗆!那些民事官兒也不好當啊!”楊明坐在張斌的辦公室裏,心有餘悸地對幸災樂禍的幾個部下感慨道。
然而,部隊的整編工作同樣任務繁重。
在送走了沈家祥的裝甲團和邱新佳的防空團後,皖北楊明部抵抗軍被整編為三個師,共六個旅的部隊。原一團、二團、三團、四團正式擴編為第二師三旅、四旅和第四師七旅、八旅;此外,約偽軍23師投誠起義的第六師十一旅、十二旅。
全部三個主力師被稱為華東第二軍,又稱皖省第二軍,由楊明任軍長;而蘇省的趙長海部三個師則為華東第一軍,由趙長海任軍長。
兩軍合稱華東野戰軍,趙長海任總司令,楊明任副總司令。
編製人員問題相對好解決,可各部師旅長人選和轄區分配等問題可著實讓楊明費了一番腦筋;不要說新投誠的幾位高級軍官,就是原來的四位旅長互相間也是大不服氣:三旅長張斌一直自詡為楊部嫡係,常常不把其他同僚放在眼裏,為此也沒少得罪人;七旅長羅璟全和八旅長彭世偉因為都是半路加入,又同是礦場難友,互相間倒還和諧,隻是與張斌頗為不和;而四旅長方傑又是個出了名的冷人兒,和誰都走不到一起,倒是特立獨行的很,連帶著他的部隊也很難讓人親近,與其他兄弟部隊彼此走動也不勤;而最近方傑又因為私事失了蹤,把個副旅長張雲恩累得實在夠嗆,好在幾天後,方傑又回到了部隊,這才讓楊明和四旅上下齊齊鬆了口氣。
此外,還有第六師的人選問題,十一旅和十二旅旅長仍由杜一凡和王金魁擔任,隻是師長人選臨時出了岔子:按照原來的說法,隻要閻勝彪率部起義,就繼續讓他擔任新編師的師長;可事到臨頭,閻師長居然拒絕了這個任命,並且委婉地表達了隻想好好留在家裏,和兒子多一些時間相處的想法。
這樣一來,六師師長的人選又空閑出來,如果臨時調派一名軍官去貿然接手,恐怕隻會引起原23師官兵的不滿,而且工作也不好展開。
為了調和各部主官的矛盾,將部隊的力量揮到最佳水平,楊明隻得暫時采用一個折中的辦法:第二師師長為張斌、副師長方傑,下轄第三、第四旅,兩人同時兼任旅長;第四師師長為羅璟全、副師長彭世偉,下轄第七、第八旅,同樣兼任旅長;第六師師長杜一凡、副師長王金魁,下轄第十一、第十二旅,一樣各自兼任旅長。
在解決了編製和人員安排問題後,根據第二軍下一步的作戰構想,各旅又重新安排了各自的轄區:三旅張斌部繼續向北,爭取將整個皖北北部地區囊括,將防線推至皖蘇交界地區,從而減輕第一軍在蘇省的壓力,並配合他們行動。
四旅方傑部單獨南下,準備渡過江泛區進入皖南地區,從而在南線開辟一個新的戰場,另一方麵也為皖北新政權提供一個南麵的緩衝地帶;而一向習慣於獨來獨往的四旅是最適合這項行動的部隊。
七旅羅璟全部向西北挺進,目標是距離豫省最近的毫州地區,並適時對豫省境內實行戰術偵察,並配合軍情局向豫省境內滲透。
八旅彭世偉部向西南進軍,主要任務是進入大別山地區,對來自鄂省方向的敵軍進行警戒和防禦;由於鄂省的襄陽是中國地區“聯邦政府”的府,因而那個方向的敵軍兵力和戒備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八旅將在很長時間內作為第二軍的戰略防禦性力量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