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飾因地而異,大體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區有不同特色的服飾。為此有如下六種類型:一、涼山型服飾涼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四川、雲南大小涼山一帶。
男子頭頂蓄一綹發,稱為“茲爾”,漢稱“天菩薩”,並以長數尺的黑色或深藍色布帕包頭,額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細長錐形狀突出帕外,稱為“茲貼”,漢稱“英雄結”,身穿黑色或藍色緊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顏色的布數圈,或用五色棉布細條鑲嵌其間,長於腰際。褲子用海藍色棉布縫製,褲腳以地區不同,有大有小,寬大的可達170厘米,走路時常把褲角吊在腰際。窄小的腳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銀絲鑲嵌耳環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穗。
女子身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邊緣鑲有藍、紅、白待布條,或用彩色絲線織成各種圖案花邊。衣領中部紐扣處釘有方形銀牌花,或用銀質小釘鑲滿衣領。裙子用紅、黃、藍、白等色彩鮮豔的棉布或羊毛布縫合成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成皺折,俗稱“百褶裙”。未婚女子穿兩節小裙,成年後舉行換裙儀式,稱“沙拉勒”,換成三節裙,此後就進入婚戀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疊成瓦式頭帕,壓以發辮。中、老年婦女用黑色頭帕裹頭或戴荷葉狀的盤帽。手戴銀鐲、銀戒;耳戴蓮花形、圓星形銀耳環;腰佩三角荷包,下綴五色飄帶;胸佩口弦、針筒、獐牙等。
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著用羊毛絨編織成的披氅,稱“擦耳瓦”,冷時可禦寒,晴時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覺當被蓋。服裝的紋飾工藝稱為“做花”,大致有挑花、貼花、穿花、鎖花、盤花、滾花、補花、刺繡等。紋樣有波浪紋、雞冠紋、牛眼紋等。
二、滇東南型服飾
滇東南型服飾以撒尼、阿細彝族服飾為代表。
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頭,穿寬襠褲。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縫成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繡上圖案式花紋,用藍色或其他色布鑲邊。
女子喜戴花包頭,老年婦女多用紅黑兩色,青年婦女用多種顏色。包頭邊沿鑲嵌銀製“卡士瑪”,頂端的雙耳部位綴一對“彩蝶”,後麵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奪目,走動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外衣長略過膝,多數是藍白色,袖子、領口和邊角繡有花飾,背披一塊黑布襯底的雪白細羊毛皮,布帶經胸前直貼衣襟,腰間係一塊黑底繡著五彩圖案的圍腰,下穿藍黑色長褲,腳穿繡花布鞋,肩挎花布包。
阿細彝族男子服飾與撒尼彝族男子類似。女子兩股發辮纏頭,頭戴花布紮製的“魯都”彩色包頭,“魯都”是生長在高山岩頭上的一種草。身穿藍白色或青色布緊袖衣,袖子上半節多用青布,下半節用另色布相襯,袖邊繡有花紋圖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緊身褲。佩帶手鐲、耳環。背上自編草篼。
三、滇南型服飾
男子身著對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釘長襻或飾銀幣扣,在領上繡一排犬牙花紋;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領褂。下穿寬襠褲。女子頭戴銀泡鑲嵌雞冠帽,身著右衽大襟衫,有衽邊擺和尾擺。衽邊擺後繞打結,尾擺平時掖於腰帶間,形如褡袋,能盛針線包等什物,跳舞時放下尾擺,以助舞姿。下著大管褲,腰係丈餘花圍腰。腳穿翹尖繡花鞋。喜戴銀耳環、銀手鐲,襟前、腰間、臀後掛有銀鈴、銀泡。
四、滇西型服飾
男子身著黑色或藍色無領對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領褂。下著寬襠褲,頭纏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頭戴綴有小紅纓,嵌有小銀珠的繡花“魚尾帽”,腦後留一小發辮。身著前短後長的圓領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係青布圍腰。下著綠色或藍色大管褲,腳穿翹首船形繡花鞋。喜戴銀製大花、簪子、別針、耳環、戒指、手鐲、三須等飾物。男女老少都披無扣對襟羊皮褂。
五、黔西北型服飾
中、老年男子頭包青、白帕,身著長衫,係青腰帶,下穿寬褲管燈籠褲,俗稱“八幅褲子”。青年男子身穿對襟短衫,係大白腰帶。女子頭纏黑、白頭帕,身著青、藍色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均繡花紋,下著青、藍、乳、白色相間的三節中長裙,紮白布腰帶,腳穿繡花高釘“鷂子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