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壯族的服飾(1 / 2)

一、清末以前的服裝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壯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製的。當時,女子的服裝與男子相比顯得多彩些。她們上身穿的是大襟藍幹衣,領窩至右腋下的衣襟、兩袖,均繡大花邊,衣領矮,露頸部。下身穿的是長至腳踝的長折裙,或鑲有花邊的寬褲子,裙子外麵,正兩腿心處,各繡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在臀部處打幾個折,臀部下的裙腳卷起一寸左右,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從前麵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貼身,線條分外明朗,十分雅觀。腳登圓口繡花鞋。壯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對襟衣,圓領闊袖,兩襟扣子7~9個,扣子用黑布織成,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男子穿的下衣即褲子也是黑布,褲口寬大,一般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平時,一般打赤腳,隻有過年過節,喜慶日子,走訪親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龍鳳鞋。

二、清末民國以後的服裝

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麵紮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係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紮黑布巾。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三、發型

壯族男女不同的曆史時期人有不同的發型。從廣西花山崖畫上可見早期壯人男子是剪短頭發的。崖畫上有少量男子頭上插有兩支迎風舞動的羽翎。畫上有為數不多的少女留長辮,有一姑娘的發梢上還綴有一朵山花。古書上記載,壯族祖先的發型還有披發,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到唐代,男子仍“露發”(斷發),女子挽髻垂於後,用三、四寸的竹條斜貫其中。宋代壯族地區流行椎髻。清代曾強迫小鎮及讀書做官的人留長辮子。但鄉村男子依然剪斷頭發,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天峨女子也是留長發而不打辮,已婚的結髻,或梳順後由左向右繞,用頭巾紮上;未婚的反過來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紮。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條長辮加劉海;少婦則梳雙辮;中年老年結髻,垂於腦後。過去廣東連山壯族女子的發型,宛若一條盤曲的蟠龍,貫以大簪,用青色的綢布條纏好。大多數壯族地區的少女都喜歡留劉海,並習慣於用兩股絞在一起的紗線把汗毛拔掉,特別是婚期臨近的姑娘,總是把後頸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