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少年獨闖上海灘(6)(1 / 2)

以上金、羅、陸三人,幫中人奉為“前三祖”,都與佛教禪宗有淵源,所以後來的青幫組織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青幫的真正祖師,起自陸逵的徒弟翁宕、錢堅、潘清三人,即所謂“後三祖”。

翁岩字福亭,號德慧,江蘇常熟人,祖居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其後遷居河南南陽府。出身秀才,後棄文向河南嵩山少林寺僧習武,喜與綠林好漢交往,並入天地會,為會務奔走四方,到處為家,性情剛毅,不善詞令。

錢堅字福齋,號德正,江蘇武進人,遷居安徽徽州府。為人精明勇敢,幼從父經商,移居開封。16歲父母雙亡,無心繼承父業,改習拳術,入天地會,與翁岩同隸張嶽部下。張嶽是天地會中的首領。

潘清字清宇,號德林,浙江杭州人,先移住安慶,後又遷居河南開封。承父母餘蔭,富有財產,幼年讀書,頗以詩詞歌賦自豪,武藝亦佳。他為人勇義,好交遊,地方上以“小孟嚐”稱之。

翁岩、錢堅二人奉張嶽之命,到安徽訪潘,三人都是天地會道友,一見如故,結拜為異姓兄弟。

三人結拜後,一起出門訪求誌同道合的人。到達杭州後,在陸逵處聽講,對陸非常敬服,要求投拜門下,陸見三人學道心誠,同意收為弟子。

雍正三年,清政府懸榜招賢,加強漕運,他們意圖以糧幫為基礎,組織一個大團體,乃至河南撫署揭榜承運。

當時的撫台田文鏡是杭州人,三人向他條陳了整頓漕運辦法,田與漕督同上奏本,經雍正批準,指定歸漕運總督張大有節製,並聽命於勘視河工的欽差大臣何國宗指揮,準許開幫收徒,以之統一糧務。

他們接受任務後,先在開封潘清家中招集各地天地會頭目彙商,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讚助,並聯絡舊有糧幫,統一了糧幫組織,推翁、錢、潘三人為首領,組成了一個“道友會”,供奉達摩為始祖,金幼孜為第一代祖師,羅清為第二代祖師,陸逵為第三代祖師。

他們開辦糧運,首先設廠造船,統一尺寸,繪成圖樣,親自監工督造,傳說共造9999隻半(所謂“無半不成幫”,半隻是腳劃子)。第二步是協助清廷開辦浚河工程,動員山東民夫165萬人,用銀110萬兩,開浚河道,打通了南北水運。布置完成,乃大開香堂,廣收門徒,翁岩接八仙之數收8名,錢堅按二十八宿之數收28名。潘清按三十六天罡之數收36名,三人按七十二地煞之數共收72人。

此後,徒弟又收徒弟,青幫組織從而擴大起來。

青幫建立承運漕糧後,翁等三人向陸逵請示,陸以祖傳24字的字派相授,作為傳統的幫內“家譜”。這24字就是:

清淨道德,文成佛法,

能仁智慧,本來自性,

圓明行理,大通悟覺。

其中,“清淨道”三字是在糧幫未成立前使用的,從“德”字起立幫,所以實際上前三字是教派,從第四字起才是幫派。

立幫後徒子徒孫越來越多,原來的24字怕不夠用,乃由王德降(即王降祖,幫中稱為小祖師)續訂24個字,就是“萬象皈依,戒律傳寶,化度心回,臨持廣泰,普門開放,光明乾坤”。

解放以前,上海以“大通悟覺”四字輩居多,而以大字輩為最高,傳說後24字也已開始用到,但究竟用到哪一個字無從查考。

青幫建立後,在杭州武林門外寶華山建立“家廟”及12座“家庵”(翁、錢、潘的高徒12人家庵),承運漕糧事務所就設在家廟內,並公議訂立了十大幫規、香堂儀式、孝祖規則、十禁十戒、家法禮節等等規則。

此後,翁、錢二人至青海、蒙古去朝佛,再無音訊,幫務由潘清一人主持。

雍正十三年,潘清在黃河大風事故中身亡,幫務由王德降繼任。

清乾隆年間,白蓮教中人三倫,見青幫勢力雄厚,乃與幫中人交結,並自立“清門教”,於乾隆三十九年在山東起義反清,一度發展至數萬人,但結果失敗被斬。

至此,清廷嚴厲查拿一切秘密會黨,不過事實上秘密組織依然存在。嘉慶五年,八卦教劉子協、宋雲清繼起舉義,遊擊清軍於川、湘、鄂、豫、陝、甘各地,不久也因失敗被殺。

其後,山東金丹八卦教主林清和河南八卦教主李文成聯合反清,林清並賄太監高廣福、劉金二人為內應。事敗,預伏於城外黃村的林清被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