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運動與肌肉、骨骼
一、運動與肌肉
通常說的肌肉指的是骨骼肌,人體除了骨骼肌以外,還有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當肌肉收縮時牽動骨骼,肢體就會產生圍繞關節的各種運動,因此肌肉收縮是人體活動的動力。骨骼肌約占人體體重的40%(女性為35%),是體內數量最多的一種組織,不僅能實現人的坐、立、走、說話、寫字,以及作出喜怒哀樂各種表情,而且還能對環境產生反應,換句話說,運動時體內其他器官、係統機能上出現的改變,都是為保證實現肌肉活動而發生的。
1.肌肉的結構及功能
肌肉是由許多肌纖維排列成束,表麵有肌束膜包繞,許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塊肌肉,每塊肌肉的中間部分為肌腹,兩端為肌腱,肌腱直接附著在骨骼上,非常堅韌。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肌肉在牽拉或負重下可被拉伸,取消外力後又能收縮,恢複原狀。肌肉還具有興奮性和收縮性。肌肉的興奮性和收縮性是緊密聯係而又不同的兩種過程,興奮在前,收縮在後,來自中樞神經係統的神經衝動傳至脊髓運動神經元,然後由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將衝動傳遞至所支配的肌纖維,引起肌肉的收縮。
2.運動對肌肉的影響
肌肉收縮需要能量,肌肉中儲存有多種能源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肌糖元、脂肪等。在運動強度大、時間長、氧供應不充足時,肌糖元分解成乳酸並釋放能量,糖元+ADP+PI→乳酸+ATP。在運動強度較小、氧供應充分時,肌糖元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糖元+O2+ADP+PI→CO2+H2O+ATP。ATP的總量是十分微少的,當肌肉強烈收縮時僅能維持1~3秒,CP的含量也有限,肌肉強烈收縮時僅能維持6~8秒,因此,人體的正常運動或長時間的運動還需有其他的途徑,以促使ATP再合成,為人體基本活動需要提供能量。運動可促使肌肉發展,使肌纖維的數量增加和橫截麵增大,有助於人體規格和比例更加勻稱合理,為良好的體姿和體形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運動與骨骼
(一)骨結構及生長
人的骨骼終身都在不斷地進行破壞和建造,在生長過程中建造占優勢。兒童少年時期骨膜較厚,骨外膜內的成骨細胞不斷分泌骨質,增厚骨質,骨內膜內破骨細胞又不斷破壞和吸收骨質,擴大骨髓腔使骨骼增粗。到成年時,這種生長活動趨於平衡,維持穩定,同時,長骨的骨骺與骨幹之間的骺軟骨不斷增生、骨化,使骨的長度不斷增加。在12~18歲期間,骺軟骨生長速度較快,尤其是四肢,18歲以後,骨逐漸停止這種生長,一般女子在22歲,男子在25歲之後,骺軟骨全部骨化,骨的長度不再增加,也就是說身高停止生長。這時候,雖然骨的長度不再增加,但骨內的構造卻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
骨齡是骨骺和小骨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及幹骺愈合的年齡,常被用來確定人體的生物年齡,一般用手、腕部呈現的年齡梯度來預測兒童、青少年的身高,也可用於判斷兒童、青少年是早熟、正常,還是晚熟等的發育情況。
(二)運動對骨骼的影響
影響骨骼生長發育的因素除遺傳因素外,還受激素、維生素、環境、運動等因素影響。體育鍛煉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加供給肌肉、骨和關節的血液,骨獲得的營養使骨的結構及性能發生變化,表現為骨密度增加,骨變粗。骨結構的排列由於受到肌肉的牽拉和外力的作用,排列更加規則,加強了骨的堅固性。經常運動使韌帶的附著部位變得更粗壯,這都有利於肌肉、韌帶更牢固地附著在骨骼上。使骨骼能夠承受更大的外力作用,提高了骨的抗彎、抗折斷和耐壓的性能。同時,機械力對骨中的鈣質沉積又有極其良好的作用,在青少年時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有助於身體長高,而且可以增加未成年骨的峰值骨量,而青少年時期提高峰值骨量是預防老年性骨質疏鬆的重要措施。成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雖然不能使身體增高,但能使骨骼練得更粗壯結實。總之,不同年齡的人隻要堅持經常的、多樣化的體育鍛煉,都能收到增強骨骼的效果。因此,鍛煉一定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