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為什麼我們常常騙自己(3)(2 / 3)

所以,要往大腦中植入一段記憶是相當簡單的,輕微的社會壓力就能使一些人把想象的“事實”進行扼要重述,並創造出一段臆造的記憶。

在法庭上,麵對來自外界的壓力,例如不間斷的盤問,被告可能會因為過度緊張而錯誤地供認。這種事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5對自己說謊,讓內心平衡

你失掉的東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為心靈會創造你所缺少的東西。

——[法國]羅曼·羅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認為,人的行為是兩種或更多的觀念、信仰、價值觀、態度等在內心激烈鬥爭、對立統一的結果,他稱之為“認知失調”。相互失調的認知因素會引起人們的心理上的緊張,並產生不愉快體驗,他將其定義為“失調感”。例如,一個喜歡吸煙的人讀了一篇解說吸煙可能導致患肺癌的文章後,心理體驗會產生不愉快,因為“我平時吸很多煙”和“研究表明吸煙很可能引起肺癌”這兩個認知因素產生了衝撞,失去了協調。

認知因素的矛盾程度以及對個人的重要性,決定了失調感的程度。想要減輕或消除失調感,也主要是從矛盾的兩個認知因素著手的:

改變其中一個認知因素,使其與另一個認知因素協調。采取新的行動。

[1]利昂·費斯廷格(Le·n Festinger):1919年~1989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影響巨大,成為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收集新的認知因素,重新調整認知係統。改變認知因素的重要性。

說得直白一點兒,消除認知失調,就是通過對自己說謊,使兩個矛盾的認知因素相互妥協。例如:一個被迫下崗的人對老朋友說自己很享受這樣悠閑的生活;一個受盡壓榨、侮辱的員工說自己很喜歡那份工作,而且老板人還不錯;一個按部就班、不敢創新的人說自己追求的是平淡和簡單;一個討厭工作的女人婚後辭職,因為她要照顧家庭和丈夫。

按照費斯廷格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般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狀態缺乏明確的意識,自然也無法察覺到自我欺騙的存在。如果你對此仍有疑慮,我們不妨來看一個更加具體的經典實驗。

參與者們先做一個小時的枯燥乏味的繞線工作,而在離開工作室時,實驗組織者請他們告訴等在外麵準備參加實驗的人(其實是實驗的助手)“繞線工作很有趣”,從而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酬金。然後,組織者請參與者填寫一張問卷,以了解參與者對繞線工作的真實感受。結果,得到20美元酬勞的人覺得“很無聊”,而酬勞不高的人則覺得“很有意思”,甚至變得喜歡這個工作。

費斯廷格和他的團隊對此進行了解釋——

當參與者對別人說“繞線工作很有趣”時,其實是心口不一的。他們的大腦中有兩個認知因素,即“我不喜歡這個工作”和“我對別人說這很有趣”,這兩者產生了矛盾。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調感,他們就要想辦法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得錢多的(20美元)人看在高額酬金的分兒上,認為說這樣的小謊能得到切實的利益,是值得的,以此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從而削弱了心口不一帶來的失調感。而對得錢少的(1美元)人來說,同樣的理由顯然很難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為了這麼點兒錢就說謊,他們會覺得自己傻到家了。因此,失調感帶來的心理壓力讓他們重新審視兩個認知因素。其中,已經做過的事是很難收回的,而對自己的態度的認識,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改變。所以,這些人寧願相信“繞線工作很有趣”,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對繞線工作的評價,新的認知因素“我比較喜歡繞線工作”和“我對別人說這很有趣”就協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