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另一種遺忘是信息並沒有在學習記憶係統中就消失的。這種遺忘隻要用和貌似遺忘有關的材料作為回憶的線索加以誘導,就能回憶起來。他把這種能用線索作用的誘導而重新回憶起來的遺忘,叫做線索依賴性遺忘。
他認為,這種遺忘無論在實驗室,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見到。它有強大的作用,是長時記憶產生遺忘的主要原因。
壓抑理論。這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一種理論,他從精神病治療中發現,“壓抑的本質是阻止一些東西進入意識或把意識中的一些東西趕出來”。引文中的“一些東西”指的是會喚起焦慮的記憶,或者有時是受抑製相聯係的情緒影響,並不是記憶本身。所以可以說壓抑是和一個人的動機或情緒相關聯的。按弗洛伊德的說法,意識中的東西是不會完全消失的,遺忘隻是這種東西被壓抑在下意識區域。後來由於弗洛伊德的名聲日益擴大,如前所述原來的抑製性遺忘便改稱為幹擾遺忘。
其實,造成遺忘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這些原因往往互相製約,難以清晰地確定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例如,大量的精神病理治療證明,許多病人日常說的事實,都是經過修改過的,也就是在潛意識裏選擇對自我有利的東西才說出來,而把一些見不得人的東西隱瞞起來。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些令人震驚或者創傷性的事件往往會被創傷本身所扭曲造成的。為此他們建議,治療者和法院的審訊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要特別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應用一些策略以戰勝工作中的困難。
1996年心理學家霍林斯等設計了一個實驗,驗證上法庭作證的證人所說是否真實地符合他原來看到的實際情況。實驗結果表明,有些證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懷疑的。他的實驗是用同樣的一件事,讓證人和一般人學習記憶,最後測驗的結果是,證人的回憶大大地差於一般人。他解釋說,一般人對於自己記憶的信心是和日常生活中經常作比較的,頗有自知之明。比如說,我的記憶力怎樣,我對某些事的態度怎樣,是多少有所知道的。而作為證人,他雖然自己認為證詞很真實,不會被扭曲,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是在變化的。
19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號發生空難,艾莫利大學的阿爾裏克·萊塞教授和他的助手抓住機會,於空難第二天邀請一批大學生記錄下他們如何聽到那些消息的。兩年半後,再請來一些能找到的大學生填寫一份有關該事件的問卷,6個月後又加以采訪。結果是,有效問卷中的1/3人次的答案對該事件的時間、地點以及誰告訴他們的等等的回憶是完全錯誤的,另有1/4的人次有部分錯誤。但是,這些回憶錯誤的人們對這種情況感到很是不安。因為其中許多人認為自己現在說的都是正確無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