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的冬天,大學畢業的傑奎琳,來到《華盛頓先驅時報》工作。不久,她就在《查塔努加時報》駐華盛頓記者查爾斯舉行的晚宴上邂逅了約翰·肯尼迪,並從此開始了二人之間的甜蜜約會。1953年9月12日,24歲的傑奎琳嫁給了這位大自己12歲的白馬王子。
當傑奎琳31歲時,她的丈夫肯尼迪被選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而她美麗的形象更為肯尼迪贏得了不少選票。帶著3歲的女兒和剛出生的兒子,這對年輕夫婦搬入了美國最高權力的象征——白宮。
傑奎琳的魅力是如此的鮮明、充滿智慧和富有創造性。時至今日,她依然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一個集美麗、才華和膽識於一身的曠世奇女子,她永遠站在時尚的潮流之巔,勇敢地追求自由、美麗和幸福,並以迷人的風姿征服了全世界!
交際箴言
一個沒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女人,即使有知識、有技能,恐怕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聰明的女人,一定要從現在開始,積極構建自己、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使自己離事業的成功更近一步。
特蕾莎:把愛心當作永恒的財富
哪兒有愛,哪兒就有財富和成功。在現實中,也許你並不富裕,也還沒有實現成功的願望,但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隻要懷有一顆真正的愛心,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到有用的資源、美好的事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1910年8月27日,一名小女嬰誕生在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個阿爾巴尼亞族農家,她的父母為其取名為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這名小女嬰日後會成長為被人們稱為“窮人之母”的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經常慷慨地款待貧民,並在飯桌上稱呼他們為客人及親戚。
等到特蕾莎稍大一點的時候才發現這些人並非親友,而是生活艱苦的貧民。
一天,一個可憐的老婦人上門乞討,特蕾莎的母親竟毫不猶豫地將準備晚餐的幾個便士,全部贈給了這個可憐的老人。
當時,特蕾莎極其不理解,站在門旁邊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母親,喃喃地說:“我們今晚吃什麼啊?”
母親撫摸著特蕾莎的頭說:“孩子,我們一次不吃晚飯沒有關係,可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如果再拿不到一個便士,就有可能在這個饑寒交迫的夜裏死掉的。好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人要用一顆博大而真誠的愛心去幫助別人,那他會得到快樂和心中的安寧。”
在母親的熏陶下,特蕾莎也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學會把愛心的種子播撒進更多人的心田,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聖人”的一生。
在特蕾莎高中畢業那一年,有一天,教區的神父來到她家裏,為勞萊德修道院的修女們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布道而募捐,順便給特蕾莎講起修女們在印度布道的種種情形。
與神父的這次長談,點燃了特蕾莎長久積蓄在心中的意念:“一定要到印度去,為那裏的窮人做點事。”
當特蕾莎向父母表白了自己的決定後,不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還得到了勞萊德修道院院長的支持。不久,特蕾莎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傳教區(加爾各答)的羅列特修道院學習,隨後被派到印度大吉嶺受訓。那一年,她剛年滿18歲。
結業後,特蕾莎來到印度加爾各答聖瑪利亞修道院的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一所貴族學校,學生皆來自孟加拉的上流階層。但是,在貴族學校之外卻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加爾各答又多又髒的貧民窟,以至於加爾各答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噩夢之城”。
對於在女子學校和修道院高牆內過著優雅的歐式生活的特蕾莎看來,周圍那個淒慘破敗、可怕肮髒的環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衣不蔽體、臭氣熏人的乞丐、孤兒、老弱、病人和窮漢,不但是不應逃避的,不應該漠視的,反倒是必須幫助的;不但是必須幫助的,而且是值得去愛的人!
於是,特蕾莎毅然放棄了既舒適又穩妥的修道院生活,來到最破爛的貧民窟,用自己僅有的幾盧比租下了一間房子,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用以接待貧民窟裏饑寒交迫的孩童。
在這個小屋裏,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黑板,她以地板為黑板,教孩子們一些孟加拉字母。為了他們,她自己親身到街上乞討食物並送藥,幫助他們清洗身體。
有一次,她看見街上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處求告,敲遍醫院、診所的大門,竟無一人理會。最後好不容易求到一點藥品,回來時卻發現那人已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