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通過語言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可以操控語言,說出謊話。人的行為動作卻很難說謊,即使刻意用動作掩飾自己內心,但總有一些細微的行為動作出賣了你。
身體語言與有聲語言
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有時二者單獨使用,有時將二者合用。
首先,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單獨使用來看,如有人隻用有聲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相對而言)身體語言配合;再如,有的人隻是用身體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有聲語言配合。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一位著名的身體語言大師,他就是憑著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其次,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合用來看,人們在用有聲語言發送信息的同時,往往要輔以身體語言,即我們過去常說的“以姿勢助言語”之類。
一般說來,人們總是把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結合起來運用,隻不過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類最古老的交際手段就是有聲語言,而人們在說話時是離不開表情動作的。有研究表明,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有聲語言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交際時表情動作格外豐富。就是到了人類的有聲語言豐富發達以後,交談時表情動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說:“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也就是說,說話要表現在神態上,表達在言辭中,才能被人理解。孟子是一位十分擅長辯論的人,他從大量的口語交際實踐中發現,有聲語言的不足,需要用神態去補充,才能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就像戰國時趙國使臣藺相如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完璧歸趙的動作情節中,藺相如“持璧”的行動和“睨柱”的神態同鏗鏘有力的語言相呼應,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表達效果,以致強暴的秦王也不得不趕緊道歉。如果隻說“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但表情木然,站在那裏沒有任何行動,就絕不可能取得上述的表達效果。
人類的動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個人平時說話都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某些表情動作。人們說話時變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態,舉手投足的動作,經常同所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修養水平。事實上,你同另一個人見麵,雖然尚未正式開口說話,但交際活動已經開始,雙方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傳遞著信息。說話時對方除了聽,還在看。皺眉頭,嘴角向下撇,那顯然是話不投機;和顏悅色,笑臉相對,說話就易於順利進行。因此,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給這種無聲的身體語言以應有的位置。如果在說話時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身體語言,就能夠使重點突出,並富有感情、形象生動,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際的效果會比單純憑借有聲語言好得多。大家知道,電視的宣傳效果比起電台廣播更突出更明顯,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電視節目同時作用於人的視覺和聽覺,而電台廣播卻隻作用人的聽覺。
一個人的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同樣是構成其語言的兩種重要形式。
每個人在實施影響活動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等情況,有時可分別單獨使用,有時也可將二者結合使用。但更多的情況下,要注意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的相輔相成的關係,更好地發揮自己言語的效能。
身體語言是一種本性行為
身體語言是一種本性行為,隻要我們細細地“傾聽”它就一定能夠了解真實情況,或許有些多疑的人對此仍然懷有疑慮。身體語言是由身體通過各種行為和基本動作來表達的,是最真實的,是一種本能行為。相信在了解了身體基本動作產生的根源後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一些基本的麵部表情和動作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
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為了研究身體語言是否是與生俱來的,觀察了人類近親——猴子和猩猩的身體語言與人類的身體語言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同時,他們還觀察了一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的身體語言,因為這些盲人天生就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無法通過後天的可視性學習方法來掌握身體語言。結果他們發現,人類身體語言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不管哪個地域的人,不論是哪個種族,微笑和憤怒的表情幾乎都一樣的。德國科學家艾貝爾·艾伯費爾德發現,那些天生失聰以及天生失明的孩子生來就會微笑,完全無須後天的學習和模仿。埃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三位科學家曾經對生活於五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的人進行了麵部表情和基本行為動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即使生活背景不同,但有相當一部分麵部表情和基本行為所表達的意思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由於生活的區域不同、習慣不同、文化差異等原因,人的一部分行為動作的含義會有差異,但是人用來表示情感的那些基本的麵部表情和行為動作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