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讓人看出來(2)(1 / 3)

如果以前我們說懷才不遇是一介書生的怨言,那麼現在我們身邊到處都充滿了懷才不遇的人。曾經看過日本當紅作家片山恭一講述的關於自己從“冷”到“熱”的艱難路程。“為了能在雜誌上發表,我拚命地、不斷地投稿,光給《文學界》至少就投過10篇稿子,但沒有一篇被發表過,甚至稿件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回音,甚至連一句‘來稿收到’這樣的答複都沒有……但我卻從來沒有發出過‘這個世界多麼冷酷無情啊’之類的感歎,而是為了能夠發表去竭盡己能、拚命努力。”

片山恭一從出版第一個單行本到獲得“新人獎”中間整整相隔了九年的時間。在他35歲的時候,他自己對長期分文無收的狀態終於感到厭倦了。他下了收筆的決心,但又想,在停筆之前,至少應該留下哪怕是一部比較長的作品。就是這部收山之作讓片山恭一走出了長期“懷才不遇”的境遇。的確,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以往不同。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年代,同樣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這又是一個良木擇枝的年代。

我想:沒有懷才不遇的時代,隻有懷才不遇的人。千裏馬在成為千裏馬之前,也不過是一匹普通的馬而已。一個優秀的人,在其能量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和普通人也無兩樣。有的人會繼續臥薪嚐膽,蓄勢待發。有的人則等待不及,呼之欲出。

蓄勢待發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呼之欲出的則是四處碰壁,傷痕累累。而一塊真正的金子,是不怕沙土的掩埋的,隻要自己有能量大放光彩,總會有伯樂發現你!在社會上,抱怨別人不如檢討自己,不斷修正自身,努力勤奮,聲名一天天顯赫,即使你四周有再多的沙土,也不能掩蓋你的光彩!

人最容易高看自己、低看別人有些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為你高估了自己。不可否認,一個人得不到上級的重用是由諸多客觀因素造成的。

比如你可能遇到了體製的限製,或時機不佳,也可能是你遇到了權力欲和控製欲都很強的上司,把你的工作成績據為己有,讓你無可奈何等等。然而外因往往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在懷才不遇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原因。為什麼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才華無限,卻得不到伯樂的賞識呢?

因為每個人都有高看自己,低看別人的毛病,或者說這是人性的弱點。

有一位哲人曾說過這麼一段影響了很多人的話:在我們與他人交往中,如果你覺得自己吃虧了,那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旁人看來,你一定占便宜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對方沒有跳起來,那麼,要麼是對方很偉大,要麼是你很偉大!

在這位哲人道出這個看似簡單的真理之後沒多久,聯想創始人柳傳誌就提出了自己的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當兩個人都是一隻火雞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大;當他是一隻火雞,而別人是隻小雞的時候,他又覺得自己是隻鴕鳥,比別人要大好多;而有一天當他真的看到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隻雞比我大一點!

也就是說,當兩隻雞一樣大的時候,人家肯定覺得你比人家小;當你是隻火雞,人家是隻小雞,你覺得自己大得不行了的時候,小雞會覺得咱倆一樣大;而隻有當你是隻鴕鳥的時候,小雞才會承認你比較大。比如有兩個人在下棋,不管是象棋還是圍棋,你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倆半斤八兩,不分上下。下了七盤,可能一個人贏了三盤,另一個人贏了四盤,用統計學來看,他們的水平也確實旗鼓相當。但如果你分頭問他們,他們一定都覺得自己比對方水平高,如果不是某一步旗不小心,自己肯定贏得多!

再比如,觀察一下你熟悉的兩個同事。首先你要能夠確定他們水平差不多,然後你再去了解一下他們對彼此的看法,他們大抵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對方更強一些。除非其中一個人確實比另一個人強很多,否則差的那個人是絕對不會覺得自己比另一個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