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雷九州 第八章 借堂問先拉君子(1 / 3)

匡源此人少有神童自稱,又曾在道光朝,以翰林院編修之職為當時還是皇子的奕詝講過經。

對於這個人,和珅做過一些調查。發覺匡源的品行不錯,為官勤勉清廉,不沾惡習。對敗壞的社會風氣極為痛恨,為振作朝綱,匡源憤而撰寫了很多指斥時弊的奏議。他不畏權勢,向來有君子之稱。

可惜匡源運氣一直不佳,當年就因為父母相繼去世丁憂故裏,失去了飛黃騰達的機會。直到鹹豐登基後才被召回朝中,再次起用。

其實以私交來講,匡源和肅順等人隻能說融洽而已,真要說成死黨最多是個“勉強”二字。匡源此次受肅順應邀來擔任協辦大臣,一方麵是看在肅順的麵上幫忙,另一方麵也是出於私心。

因為在和珅回朝前,匡源任的是吏部左侍郎,並代理禮部尚書一職。和珅此次一回來,鹹豐就給了和珅一個禮部左侍郎的銜,一下子就把他在禮部的權利給分去了一半。正由於這個原因,匡源才對和珅起了反感之心,加上又有肅順等人一旁挑唆,這才答應了肅順之請,心甘情願跑來摻沙子。

“於中堂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把事辦到這地步,難得……難得啊!”打著官腔,匡源笑眯眯地與和珅一路同行。

“嗬嗬,為皇上辦事能不用心?何況……這還不都是多虧了本如兄在一旁協助?要不然,哪能這麼順利?”和珅謙虛地笑笑,客氣答道。

“哪裏……哪裏……匡某也隻不過是微盡薄力罷了。再說……於中堂乃製造局大臣,匡某隻不過是個協辦。協辦嘛,顧名思義就是協助幫辦,製造局的一切還是得多虧了於中堂才是……。”

“本如兄此言過謙啦……。”和珅和顏悅色地搖頭說道:“本如兄向來大才,又深受皇上重用。雖說在製造局以景和為主,本如兄為協辦,可說到頭我們也能算是一體,何必彼此間分得這麼清楚?把事做好,大家這也都是為了皇上,為了我大清嘛……。”

匡源聽後微微一笑,其實在他心裏,這“大清製造局”的建立對國家有無好處,匡源還是明白的。雖然他來這的目的是給和珅摻沙子的,但事情孰輕孰重,匡源肚子裏自有一本帳。他對和珅隻不過是有點權利衝突,再加上肅順等人挑唆,這才對和珅有些看法,可匡源的君子之稱也不是白叫的,他可不會因為自己個人利益把國家大事當成兒戲。從這點來看,匡源和另一位協辦大臣景壽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這點,和珅這些日子裏也察覺到了,正因為如此,他才會用兩種態度來分別對待匡源和景壽。

對於景壽,和珅最多打打哈哈,裝著表麵的熱情,實際上嚴防死守,不給他半分撈權的機會,盡量孤立蒙蔽他,免得壞了自己大事。而對匡源,和珅就放鬆多了,不僅讓他參與籌建的一些事務,還經常會找機會與他聊聊自己在製造局建設中的想法,並虛心地征求意見。

和珅這麼做,無非就是想搞打一派、拉一派的目的。朝中眾人雖然各有派係,但出於各自的性格、政治信念和背景,這種派係並不如外表所見的那麼鐵板一塊。現在對方既然使出這種歪招,和珅當然要出手化解。而在和珅看來,一味的強硬,或者一味的軟弱都不是最好的辦法,以他的經驗,隻有分化瓦解對方,把對手下的棋子引其所用,這才是最妥善,也是最安全的法子。

和珅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些日子來,匡源對和珅的態度從剛開始的生硬橫蠻慢慢開始軟化了,雖然還談不上什麼知己好友,但對和珅的看法已經有了一點改觀,平日裏說話的語氣也帶上了三分的客氣。

兩人邊走邊談,不一會兒就到了製造局。等他們在大堂內坐下後,早就等候已久的那些官員就上前拜見。

匡源此人做事比較認真,簡單見過眾人後,就對著名單一個個進行審核。因為他對和珅的隔閡還未完全消除,怕和珅借著這次招募人手的機會在製造局內暗插親信,免得把製造局搞成一言堂。這不僅是匡源對國家大事的責任心所驅使,而且也是出於他本就想監查和珅的目的。

不過,結果既讓匡源高興,也讓他“失望”了。和珅招募調配的這些官員大多都有專才,雖說人數不少,但搭配合理,看得出和珅在人員上使用很有一套,基本挑不出毛病,並無任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