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飄搖 第五十二章 定大局兩宮同治(1 / 3)

肅順敗了,在他自以為身在權利最顛峰,最得意,最不可能失敗的時候卻稀裏糊塗地敗了。

可他敗的也不冤枉,從他受鹹豐遺命,出任顧命大臣,想借此機會一舉鏟除全部對手,總攬朝政的念頭起始,就注定了他這此失敗的結局。

這是一場殘酷的權利鬥爭,更代表著帝後勢力與部分朝臣力量在和肅順的鬥爭中獲得了全麵勝利。尤其是焦祐瀛的臨陣反水,讓肅順的對手們在暗中從容布置,一步步把他引向死亡之路。當肅順等人護著鹹豐靈柩而行,就快要到京城的時候,和珅安排的人在焦祐瀛的掩護下突然發難,早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就把他們全給抓了起來。

八個顧命大臣,除焦祐瀛反水,景壽、杜翰在京城被擒外,其餘五人一個都沒逃脫,連夜打入囚車,一起押解回京。

當第二日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時,一切大局都已定亦。

如何處置這些人,和珅早就有安排。皇後、蘭貴妃等恨肅順入骨,鄭親王瑞華、怡親王載垣作為首惡也不能姑息。這三人無論如何是逃不過一死的,現在就等著下麵的人大肆為他們收羅罪名,再明文下詔誅殺,以正典刑了。

其餘五人中,焦祐瀛立有大功,當然不在其中,至於另外四人分別就是穆蔭、匡源、杜翰和景壽。其中杜翰作為杜受田之子,和珅為了免除後患,趁此機會當然不會忘記落井下石,也把他定為死罪,穆蔭是兵部尚書、軍機大臣,作為肅順的死黨按理當斬,但考慮到其人頗有功勞,為惡不多,改判為解職流放。

景壽是額駙,鹹豐的妹夫,瞧在他老婆的麵上也饒過了他一命。不過,削職為民是在所難免的,他的下場如何也是板上釘釘的事。

剩下最後一人就是匡源了,匡源作為顧命大臣之一,在鹹豐死走一直與肅順走的很近,按理說,這次也是在劫難逃,就算不死也會與景壽、穆蔭落個差不多的下場。不過,和珅心裏卻清楚,這匡源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為官清廉,素有賢名,而且兩人之間也有些交情,要不是當時焦祐瀛策反的機會比較大的話,和珅首選之人就是他。雖然匡源與肅順一起被拿下大獄,但和珅非但不想殺他,反而向兩宮建議盡力保全此人。

也許是考慮到首惡已除,或者是和珅主動提議兩宮垂簾,蘭貴妃看在這份上特意賣個麵子,爽快地就答應了和珅的請求,對匡源網開一麵,隻革去了他軍機大臣和顧命大臣之職,降級改為翰林院編修。

鹹豐駕崩,新皇即位,顧命之亂……這一件件事都在同時發生,考慮到內憂未平,避免夜長夢多,三日後,就把肅順、瑞華、載垣和杜翰以一十三項罪名在菜市口開刀問斬,並明文發與天下。

肅順一黨轉瞬灰飛煙滅,動蕩的朝局也就此平息了下來。等鹹豐靈柩入陵後,接下來就是新皇即位的大事。

在承德時,肅順等人已為小皇帝起了個“祺祥”的年號,但肅順一黨滅後,這年號當然要重新議過。經過王公大臣商議,兩宮許可後,年號最終定為“同治”。這年號有兩層意思,一是兩宮同治,二是兩宮與親貴同治,從這字麵上來看,正與蘭貴妃前幾日單獨召見和珅所說的那些話相同。

蘭貴妃作為皇帝生母,尊為聖母皇太後,尊號為慈禧太後。皇後鈕祜祿氏尊為母後皇太後,尊號為慈安太後。兩宮並立,在同治未親政前垂簾聽政,與王公大臣共商國事。

鏟除肅順一黨之人各有封賞。恭親王奕訢加賞為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授議政王之銜。僧格林沁領侍衛內大臣,賞雙親王俸,賜大東珠一十二顆。醇郡王奕譞晉升醇親王,領侍衛內大臣。左宗棠實授直隸總督,加右都禦史銜……。

至於和珅,他本就為總理大臣、太子太傅,另外還被加賞為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殿閣大學士各銜,被鹹豐削去的兩部尚書職位也同時發還。由於鹹豐臨終遺命,又授議政大臣一職,三等忠勇伯也升為一等爵位,寵信一時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