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山河錦繡 第十九章 一朝翻手覆為雲(1 / 2)

為了證實真相,早就被左宗棠帶入宮中的夏太醫很快就押進了殿內。

“皇上……微臣是受聖母皇太後之意不得而為之啊!還請皇上饒命……饒命啊……!”夏太醫如今是嚇得魂不附體,連進殿都是給侍衛硬拖進來,像一攤爛泥一般跪在同治跟前,全身發抖,一個勁地磕頭求饒。

“皇上!此人利欲熏心,膽敢謀害孝貞皇後,奴才懇求皇上下旨千刀萬剮,誅其九族!”倭仁是氣憤難填,當即就站了出來慷慨激昂,兩道白眉高高豎起,恨不能把這家夥生吞活剝。

夏太醫押到,未等審訊就一五一十地全招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述自己是被慈禧蒙蔽,著實冤枉。而且當得知慈禧要殺人滅口時,他連忙道出真相,也算是檢舉有功,隻求饒他一家老小性命。

同治聽得是又怒又惱,事情到這這個地步,已經真相大白,可他怎麼都沒想到,罪魁禍首居然會是慈禧。

慈安生為母後皇太後,和同治感情頗深,可以說情同母子。可慈禧也是皇太後,更是自己的親身母親。親母害了慈安,他這個做皇帝的還能怎麼辦呢?難道把慈禧抓來以刑典之法判決,殺死為慈安報仇麼?

真要這麼做,皇家的這事不成了天下人之間的醜聞麼?天下臣民,西方各國會怎麼看待大清這件宮中之事?朝廷的臉麵何在?他這個做皇帝的威嚴又何在?

可是,不處置也不可能啊!事實擺在麵前,大清開國以來一向是仁孝治國,慈安死的如此冤枉,同治若把此事擱置一旁當沒發生,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時間,同治為如此處置兩難起來,他既恨慈禧不顧情誼,對慈安下此毒手。又恨他身為皇帝,血脈相連無法決斷。同時,他也惱怒左宗棠不私下把此事向他彙報,反而特意在朝會上當麵上奏,現在就算他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了。

不過,同治卻沒想過左宗棠的顧慮。左宗棠當得知真相後其實也琢磨過是不是私下上奏,可思量再三,還是決定在朝會上當眾揭露的好。

這麼做並不為什麼,隻為左宗棠自保之策。慈安死後,慈禧勢力之大左宗棠心中一清二楚,一旦此事秘奏的話,不等同治決斷,慈禧就會得到消息,從而先發製人。一旦如此,作為揭發此事的左宗棠絕對討不了好去,被慈禧恨之入骨那是肯定的,難保還不會引來殺身之禍。

正因為這樣,左宗棠才會做出當眾上奏的決心。此舉看似莽撞,實際卻是保身之道。同時還把朝中眾臣一起拉了進來,借用各派勢力和慈禧對抗,使得同治無法忽視,隻能按祖製和刑律嚴辦。

再者,法不責眾,就算最後依舊鬥不過慈禧,他左宗棠也不怕。慈禧的勢力要對付他一人或許不難,可麵對這麼多重臣必然會有顧慮。如此一來,他左宗棠就把這燒紅的炭丟到了同治和諸位同僚手中,讓這麼多人和他一起分擔責任。

倭仁情緒激動,口口聲聲要殺夏太醫,並追究慈禧主謀的責任,恭親王奕訢也是趁火打劫,在偏殿中高呼此事乃開國由來從未有的謀逆大事,更提出不僅要誅滅夏太醫就族,還要把慈禧殺掉,以正祖製國法。

此兩人話語一出,旁人也是悲憤異常,連聲附和,要求同治立即下旨,派侍衛入宮捉拿慈禧,嚴查同犯黨羽。剩下來的人中,隻有曾國藩、和珅等幾人暫不開口,一時間偏殿內亂成一團。

同治猶豫了半天,依舊沒有下定決心。對夏太醫的處置非常簡單,要殺也隻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可對慈禧卻有天大的難處,畢竟她是自己的母親,又是皇太後,聽政多年,在朝中勢力極大,一旦處置不妥,天下必然震動。

求助的望了自己老師和珅一眼,隻見和珅微歎一聲,向他使了個眼色,並不作答。同治稍一遲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畢竟和珅的夫人是慈禧的妹妹,他在這種時候不合適先說話,順著和珅提醒的目光,同治找到了也沒吭聲的曾國藩身上。

“曾老中堂,您看此事如此處置為妥?”

曾國藩自己也沒想到,同治開口問的第一人居然會是自己。不過,他老謀深算,目光向同治稍稍一碰,就明白了同治心裏的想法。

曾國藩走了出來,向趴在地上已經嚇暈過去的夏太醫瞧了一眼,這才拱手後向夏太醫一指,說道:“回皇上的話,老臣以為孝貞皇後之死,此人謀逆之罪不可赦,當以誅九族,以正國法朝剛!至於此人所道幕後主使之人,或許為真,或許是因為奸計暴露,為保其性命攀扶也不得知。所謂人言難信,聖母皇太後也許有錯,但老臣覺得以聖母皇太後之為人,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天人共憤之事來。以老臣之見,定是此人見聖母皇太後與孝貞皇後之間不偕,為了邀寵私下擅作主張,謀害孝貞皇後……。”

“曾滌生!如今證據確鑿,你居然還為那人分辨,難道受了她什麼好處不成?”曾國藩話還沒說完,恭親王奕訢第一個不滿,他好不容易有了扳到慈禧的機會,可曾國藩輕飄飄的幾句話就把這事全推到了夏太醫身上,一旦不能把慈禧一舉扳倒,今天他們幾個強烈要求嚴懲慈禧的人,將來還能有好下場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