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後,法國人在歐洲勢力一落千丈,皇帝、元帥、將軍,還有幾十萬大軍被普魯士一舉俘虜,最後割地賠款,國力巨損。由於戰爭的失敗,拿破侖三世回到法國後沒多久就給趕下了台,法蘭西第二帝國從此崩潰瓦解。
法國向來有革命的傳統,法蘭西第二帝國崩潰後,在法蘭西的廢墟上又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並宣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誕生。
雖然,法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拿破侖三世趕下了台,重新建立了一個共和製的國家。和作為戰爭的失敗者,法國依舊要承擔沉重的賠款,與國內日漸尖銳化的矛盾。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國,從政治家的眼光來看,眼下急切地一步,就是要從這泥灘中走出來。
在歐洲,法國一蹶不振,已經沒有和統一後德國抗衡的資本,而且由於普法戰爭的慘重失敗,它的實力也從歐洲第一流國家急劇下滑到二流國家的行列之中。這一來,法國在歐洲暫時找不到任何出路,他想重新在世界上豎立起法蘭西帝國的輝煌和榮耀,隻能把目光轉移到其它方向。
法國畢竟是個大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著它也是曾經稱霸歐洲的強國之一。況且,多年的積累,法國在世界各地所擁有的殖民地也算不少,尤其是富饒的遠東,在幾十年前,法國人就依靠傳教的方式,把勢力伸入了安南等地。
而且,因為中國政府在普法戰爭中暗地裏幫助當時的普魯士,並獲得了法國巨額賠款,法國上下總想著什麼時候報複可恨的中國人一下。當然,以法國現在的實力,要想同中國開戰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先別說法國的軍隊體製已經不如從前,就連開戰足夠的經費也暫時拿不出來,他們急於是想利用各處的殖民地撈取點好處,以彌補國內慘重的損失。
安南是個奇怪的國家,它從曆史來看,曆來都是中國的屬國,可其國土內卻有相當的一部分地區又屬於法國的殖民地。尤其是在交阯地區,也就是在安南的南部地區,安南王和法國人的勢力幾乎是一種共存的現象,並隨著法國在安南的滲透和發展,實力的均衡一點點發生了偏移。
法國政府一心琢磨著,怎麼才能在安南地區占到更大的好處,並借機吞並安南整國,使它成為法國的另一塊飛地。當然,他們不是沒考慮過中國的姿態,可急於改善國內情況的法國政府已經被糟糕的財政搞得焦頭爛額了,考慮再三決定衝安南下手,並試探中國的態度。
在法國人看來,安南雖然是中國的屬國,可他們畢竟不是直接和中國開戰,以中國人一向保守的姿態,很有可能坐視安南滅國而不插手。一旦拿下安南全境,不僅是殖民和軍事上的勝利,更因為安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對法國的財政也有極大的好處。
打著如意算盤的法國政府開始行動了起來,調集在遠東的兵力,正式向安南王的領地開始了赤裸裸的侵略。戰爭爆發沒多久,依靠冷兵器作戰的安南軍隊根本就不是法國人的一合之敵,迅速就丟掉了足足六個省,丟盔卸甲地擁著他們的國王,往安南以北逃跑。
這一仗,讓法國人找回了當年法國全盛時期的信心和感覺,更隨著軍事上出乎意料的順利,法國統帥尼格裏很快就將部隊推進到了湄公河一代,甚至不顧戰爭前法國政府嚴令他隻局限性安南作戰的要求,一意孤行竟然越過邊境,企圖一絕後患,抓住安南王。
安南王的軍隊不堪一擊,被法國人在屁股後麵追得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狼狽之下隻能求助於從太平天國起義失敗駐紮在安南附近保勝山林中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劉永福原本是廣西天地會成員,幾年前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帶著幾百忠心手下逃入了山林,暫且依附在安南為生。
受人恩惠,必有報答。安南王在劉永福最艱難的時候給了他一塊息生之地,做為江湖之人出身的劉永福尤其看重這些,在此時兩肋插刀,救安南王一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何況,法國人已經越過邊境,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雖劉永福和朝廷有著政治分歧,可他怎麼說也是個堂堂的中國人,在這種時候他怎麼能獨善其身,袖手旁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