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山河錦繡 第四十章 清君側日本大亂(1 / 2)

由於明治政府對朝鮮軍隊的態度,使得本就不滿維新的武士階級感覺到他們被自己的國家給出賣了,氣憤之餘當下就投向中國軍隊,並要求放其歸國,向政府討個公道。

和珅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良機,恰巧他安排在日本的人中不少和各藩領主有著密切接觸,再加上明治維新隻不過短短十幾年時間,幕府的殘存勢力在民間依舊存在,加上明治政府對幕府各藩厚此薄彼,又在全國設縣改製,變革稅收政策,從根本上觸及到了他們的利益,這樣一來,由幕府殘存勢力牽頭,失意的藩主、大名和那些被明治政府所拋棄的中下級武士,還有不少由於近些年來被壓榨得快透不過氣的貧困農民等,暗中組成了一個反對當前政府的聯合。

這些人趁著北海道之亂悄悄聚集在鹿兒島一代,等和珅指示北洋艦隊放回朝鮮日軍,並借著在津輕海峽擊敗日本海軍主力,把日本上下的視線吸引到北方的時候,這些對政府懷有仇恨的日本人在中國艦隊的幫助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登了鹿兒島,開始了驚動全日本的叛亂事件。

以清君側的口號,這些不同的階級走到了一起,利用陸軍抽調軍隊支援北海道的良機宣布起事,當天就率軍攻下了鹿兒島,擒住原薩摩藩藩主,公爵鳥津忠義連同其氏族三十餘人。二日後,他們逼迫鳥津忠義就範,再以薩摩藩名義號召正式起事,全族加入反叛隊伍,彙集起鳥津家私兵、武士和當地下級軍官等等,帶兵十萬直撲長崎、熊本、福崗之地,不出半月時間,整個九州島就盡入其手。

九州被陷,意義重大!薩摩藩、長州藩為明治維新成功的兩大強藩助力,尤其是薩摩藩出力更甚。不過,在實際上薩摩藩藩主鳥津一家隻不過是傀儡而已,實權並不掌握在藩主手上,西鄉和大久保才是藩中真正能說得上話的人。

尤其是西鄉隆盛,在薩摩藩中更是一言九鼎的角色,可如今西鄉隆盛卻被明治政府活活逼死,引得藩中眾人大為不滿,特別是一向視西鄉隆盛為師的藩主,公爵鳥津忠義,事後更是長歎不止,思念往日常常忍不住黯然落淚。加上不久前,明治政府更為了討好中國政府,還把鳥津家作為替罪羊,殺了其一族子,還給他們扣上了一頂“叛亂”的帽子,更令得本性懦弱的鳥津忠義一改常態,在府中大罵維新派過河拆橋,恩將仇報。

九州事變之後,鳥津忠義被俘後很快就投向了原本的仇敵,與他們共同攜手,再利用他鳥津家在九州根深蒂固的傳統勢力相助,一起對抗維新政府,企圖重現幕府盛世。

鳥津忠義雖然個性懦弱,沒有實權,但鳥津家能稱上維新兩大強藩之一,其影響力在九州老家還是很大的。而且經過這幾次事發生,鳥津忠義已經對維新政府失去了信心,從最先的相助轉變成了反對派的急先鋒。

何況幕府的強勢,一直是日本各大名所向往不已的,鳥津家世代也都沒忘記爭霸天下,奪取日本政權的野心。德川幕府當年既然能從豐臣家手中多得將軍的名號,他鳥津今日為什麼就不能再取而代之呢?常言說得好,亂世稱雄就在今日!鳥津忠義敢這麼幹,也是為了如此。

為了給起事諸人更大的信心,和珅還以總理衙門的名義暗中支持他們,派人送槍送炮,盡量把這場戰火燒得更大一些。等到黒田清隆大軍在北海道被困的消息傳來後,這些人更是信心倍增,占據九州之後依不滿足,繼續提兵向本州進發,企圖趁維新政府陷足北海道的天賜良機攻入京都等重地。

九州被陷,日本國大震。各地藩主、幕府勢力看準時機更是蠢蠢欲動,紛紛舉兵起事。幾日之間,整個日本到處硝煙四起,動蕩不寧。維新政府頓時慌了手腳,到處調兵遣將以圖撲滅叛亂,維護正統。

可惜的是,由於主力大軍被困北海道,維新政府可用兵力已經不多了,撲得了這邊,救不了那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到處都是戰事,眼看大廈將傾,天皇明治那裏還坐得住?

明治立即召集內閣所有成員,商討目前的嚴峻形勢。這時候一直叫囂著要和中國大打出手的強硬派已經早就沒了聲音,就連當日侃侃而談,影響明治作出決定的鬆方正義也不再多發一言,愁眉不展地站在下首。

“天下大亂,朕將如何是好?還望愛卿們早拿主意,以安社稷才是啊!”

明治坐在寶座上苦苦哀求,可那些官員們卻沒有一個敢搭話的,不是麵麵相覷,就是心中盤算著自己的退路,最後隻有首相伊藤博文長歎一聲,站了出來。

“陛下,如今局麵已經不僅僅是亂字能了結的,依臣之見隻有立即向清國求和,答應他們一切條件,全麵放棄北海道,使得陸軍精銳轉回本州。隻要黑田君能帶回陸軍大部,政府就有實力和反叛者抗衡,要不然的話,天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