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本田先生還是一名學生時,就變賣了所有家當,全心投入研究心目中所認為理想的汽車活塞環。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與油汙為伍。累了,倒頭就睡在工廠裏。他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產品製造出來,以賣給豐田汽車公司。為了繼續這項工作,他甚至變賣妻子的首飾。最後產品終於出來了,被送到豐田去,但是卻被認為品質不合格而打了回來。為了求取更多的知識,他重回學校苦修兩年。這期間,經常為了自己的設計而被老師或同學嘲笑,被認為不切實際。
他無視於這一切痛苦,仍然咬緊牙關朝目標前進,終於在兩年之後取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約,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心願。此後一切並不就一帆風順,他又碰上了新問題。當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切物資吃緊,政府禁賣水泥給他建造工廠。他是否就此放手了呢?沒有。他是否怨天尤人了呢?他是否認為美夢破碎了呢?一點都沒有!相反的,他決定另謀它途,而和工作夥伴研究出新的水泥製造方法,建好了他們的工廠。戰爭期間,這座工廠遭到美國空軍兩次轟炸,毀掉了大部分的製造設備,本田先生是怎麼做的呢?他立即召聚了一些工人,去撿拾美軍飛機所丟棄的汽油桶,作為本田工廠製造用的材料。在此之後,他們又碰上了地震,整個工廠被夷平。這時,本田先生不得不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賣給豐田公司。
本田先生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邁向成功該怎麼走,除了要有好的製造技術,還得對所做的事深具信心與毅力,不斷嚐試並多次調整方向,雖然目標還不見蹤影,但他始終不屈不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遭逢嚴重的汽油短缺,本田先生根本無法開著車子出門買家裏所需的食物。在極度沮喪下,他不得不試著把馬達裝在腳踏車上。他知道如果成功,鄰居們一定會央求他給他們裝部摩托腳踏車。果然,他裝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馬達都用光了。他想到,何不開一家工廠,專門生產所發明的摩托車?可惜的是他欠缺資金。
他決定無論如何要想出個辦法來,最後決定求助於日本全國18000家腳踏車店。他給每一家腳踏車店用心寫了封言辭懇切的信,告訴他們如何借著他發明的產品,在振興日本經濟上扮演一個角色。結果說服了其中的5000家,湊齊了所需的資金。然而當時他所生產的摩托車既大且笨重,隻能賣給少數的摩托車迷。為了擴大市場,本田先生動手把摩托車改得更輕巧,一經推出便贏得滿堂彩,因而獲頒“天皇賞”。
今天,本田汽車公司在日本及美國共雇有員工超過1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國的銷售量僅次於豐田。
本田汽車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輝煌,是因為本田先生深知,每次麵對困境所作的決定或所采取的行動有時候隻能應付眼前的狀況,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成功和失敗都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決定給自己製定更高的追求目標、決定掌握自我而不受控於環境、決定把眼光放遠、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決定繼續堅持下去,這種種決定做得好你便能成功,做得不好你便會失敗。把你的目光放遠大些,沒有哪個人或企業是因為短視而成功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我們不能控製際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但我們卻可以安排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隻要活著,就有希望,隻要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的人生就一定不會遜色。
有位醫生素以醫術高明享譽醫務界,事業蒸蒸日上。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診斷患有癌症,這對他不啻當頭一棒。他曾一度情緒低落,最終他不但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且心態也為之一變,變得更寬容、更謙和、更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在勤奮工作之餘,他從沒有放棄與病魔搏鬥。就這樣,他已平安度過了好幾個年頭。有人驚訝於他的事跡,就問他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支撐著他。這位醫生笑盈盈地答道:是希望。幾乎每天早晨,我都給自己一個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個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溫暖每個人。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就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點動力。希望是什麼?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哪裏還有時間去歎息、去悲哀,將生命浪費在一些無聊小事上?生命是有限的,希望是無限的,隻要我們不忘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