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身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隻有釋放出自身的精神力量,才能取得外在的突破。
○人都是自己大腦的思想產物,思想不容置疑地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很多人都在“被意識”中度日,他們的潛意識一直處在一種被壓製或被替代的狀態下,從而失去了真我。
○積極的“暗示”會激發人的內在潛能,使人勤奮,催人奮進;消極的“暗示”則引導人去關注負麵的信息,使人懶惰,讓人頹廢。
何為潛意識
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內心深處的感覺更是瞬息萬變,在麵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時,我們第一個反應往往不是理性的判斷,而是內心的直覺。這種直覺,既不是來自於五官的感受,也不是來自於大腦的分析判斷,它就是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
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常常會有這種體驗:在做之前,就會有一種能否做好的直觀判斷,這種判斷就是來自於我們潛意識裏的感覺。有些人的這種感覺非常敏銳、準確,事情的結果往往與其潛意識感覺非常吻合。無疑,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數人也許認為,潛意識是與生俱來的,能否擁有良好的潛意識,完全靠“天生”“遺傳”,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潛意識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來逐步提高的。舉個例子來說,即使天生沒有很高的籃球運動天賦的人,通過後天不斷地訓練,他的“球感”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而通過鍛煉來強化自己潛意識的原理也正是如此。
潛意識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已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東西,它是有著切實的心理學研究作支撐的。
自19世紀始,心理學的研究重點越來越偏重於意識的深層,由此對於意識的活動便有了更加細致的分類。在現代心理學中,人的精神活動被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層麵。潛意識與意識定義方法不同,意識有明確的內涵,而潛意識則是一個集合的籠統界定,不能意識到的意識統稱為潛意識。
在現代心理學中,意識是指通過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來接收外界的刺激,然後整理分析,最後形成認識。而潛意識則會接受到更多被意識層麵所遺漏的東西,它們不是透過語言或邏輯推理而得。這些訊息經年累月地儲存在腦子裏,慢慢積累成我們很少察覺到的潛意識。
潛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一棵樹不會意識到自己是棵樹,一隻蛐蛐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個蛐蛐;一隻靈長類的猩猩可能會有意識,會有一定的智力行為,但是它卻不能像人一樣調動並積累各種感性經驗,猩猩會有本能的反應,卻沒有來自潛意識領域的漂浮物——潛意識。
在理解潛意識並想要進一步訓練掌握潛意識的“惡魔法則”時,首先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確一下“自我意識”。我們也許每天都會無數次地使用“我”這個單詞,卻從來沒有想過,能夠產生“我”這個概念,是上天給予人類的莫大恩賜。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有可以調動的自我意識。
關於這個問題,還真的曾有科學家做過實驗,結果十分有意思。科學家選出一隻平時生活十分正常的成年狗,把它放在鏡子麵前,觀察它的反應。結果是它並不會意識到那是它自己,因為它先是對鏡子裏的那個家夥感到好奇,可是過了一陣之後,竟然衝鏡子裏的“它”發怒了。可見作為已經到了相當高等的脊椎動物的狗,卻也沒有自我意識的產生。相信養過小狗小貓的讀者都會有過類似的體驗,梳妝鏡裏麵的某隻小狗小貓的動作,經常能夠引起它自己的敵意或醋意,而它卻渾然不知鏡子裏的就是自己。
與之相對的是人類的自我意識產生。生物學家在一批兩三歲的小孩的額頭上點一個紅點,然後把他們依次放在一個鏡子前麵。絕大多數小孩在看到紅點之後的選擇,是用手指著自己的額頭,而去觸摸鏡子裏紅點的小孩比例是很低的,這就是人類對於自我最原始的認知。
生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單細胞動物開始,曆經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等等,一直到人,換句話說,隻有人,還有極少量的人類祖先——靈長類動物,具有自我的概念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