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分裂的自我(1)(1 / 3)

(第一節)另一個致命又“白癡”的問題—我是誰

敢寫這個標題,要麼是懵懂無知,要麼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沒錯,這個問題已經被多少科學家以及先賢們追問過了,而且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東方神話的角度,女媧做了許多小泥人,他們就是最早的人類;西方上帝的角度,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是上帝製造出來的;化學角度,《絕命毒師》的白老師整理犯罪現場屍體碎片的時候,還在回想人是由不同比例的元素組成的場景;生物學角度,達爾文會告訴你,人類誕生於公元前N年左右,我們的祖先是類人猿,模糊點說跟猴子是近親;更宏觀角度,人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種生物,也許別的星球有其他更高級的智能生物存在……

在心理學上,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我是誰”?

黑天鵝殺了黑天鵝

我是誰?這是影片《黑天鵝》結尾女主角對自己內心提出的質疑!

紐約劇團要重排舞劇《天鵝湖》,因前任領舞Beth離去,總監Thomas決定海選新秀,且要求領舞要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Nina自幼練習芭蕾舞,這次她希望脫穎而出,但在競爭中她卻發現Lily是個勁敵。選拔中自己的白天鵝角色無可挑剔,但黑天鵝角色始終不及Lily,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Nina的辦法是要求“完美”並強迫自己從骨子裏“完全變成”黑天鵝,當然這其中也有教練的推波助瀾!直到後來在一次與男伴的配合失誤後,Nina回到化妝間,發現“黑天鵝”在等她,Nina認為是她密謀男伴迫害自己,所以把對方猛推到鏡子上,鏡麵破碎,“黑天鵝”死了。一幕演出結束,Nina記起化妝間中還有死去的黑天鵝Lily,她用粉色毛巾遮擋住門縫滲出的鮮血,卻驚見Lily推門道賀!這時Nina垂下頭,從小腹起伏的傷口中拿出了折斷的鏡子碎片。真相大白:Nina殺死了自己,純潔的白天鵝不再隻是白天鵝,竟然殺死了自己幻想出來的黑天鵝,一切都隻是自己分裂的人格在作怪……

這是電影中描述分裂人格的典型故事。因為描述一人多麵的影片極具戲劇衝突效果,所以被許多大導演搬上大熒幕。它們不少是奧斯卡獲獎影片,有興趣你還可以看看《搏擊俱樂部》、《穆赫蘭道》、《美麗心靈》等。

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的,也根本不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典型狀態。有趣的是心理學家卻正是從這些“非典型”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真相,弗洛伊德關於普通人心理特征與規律的大膽揣測,也是從這些特例研究發端的……

如果腦海中出現許多個聲音,甚至前後不一致的想法,就是病嗎?No!

病態與魅力,一線之隔

英文中:

Personality表示人格;

personalities(Personality的複數)既可表示人格魅力,也可表示人身攻擊;

splitpersonality表示人格分裂。

英文單詞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了病態與非病態的區別:

人格本是完整獨立的,如果一個完整人格“裂”成了好幾個,就是生病了,splitpersonality—人格分裂症(分裂人格)就是這種病通常的說法,它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病稱是“多重人格障礙/解離性身份障礙”。它的表現通常是一個人有好幾個分裂的人格,交替出現,就像俗話說的“鬼上身”一樣,他們彼此或許知道自己的存在,但原有的人格卻覺察不到自己的變化,甚至出現記憶喪失現象。治療的方式就是找出其中一個主要人格,不斷整合其他人格,最後形成統一。

如果一個人有多種人格側麵,步調協調統一,他清楚剛才自己展現的是什麼人格特征,那就不是分裂,而是人格魅力的體現。Personalities是人格一詞的複數。生活就好像我們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作為爸爸媽媽,我們要教育好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但當我們依偎在愛人身邊時,也可以像一隻黏人的小貓小狗,而自始至終我們很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與變化。

為什麼她會生出幻象,而你不會

在《黑天鵝》電影中,原本擅長表演白天鵝的Nina生出了一個幻象人格“黑天鵝”,最後敵我不分,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幻象,也傷到了自己。所有叫好叫座的影片之所以獲得好評,除了故事情節與表演的上乘配合,一個重要原因是獲得“強烈的內心共鳴”!看劇中人因為嫉妒想殺死自己的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已經殺死自己的嫉妒幾千次了,唯一的區別隻是,病態的人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並且無法控製自己的幻象,而你我可以!

這背後,難道你不好奇一個問題:為什麼她會生出幻象?而你不會?

答案也許是令你略吃驚的,事實上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分裂的統一體。分裂是常態,統一則是努力後的結果。Nina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她無法將自己的角色和原本的人格分離開來,或者說她太想演好黑天鵝,那最好的辦法不是“扮演”而是“成為”黑天鵝!這就是所謂“不瘋魔,不成活”的發端,一切都要從“動機”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