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陸介紹(1 / 3)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但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而把“州”當作實際的行政區劃,則是在東漢後期才實行的。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九州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

尚書·禹貢九州圖《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

估計並州是從冀州裏分出的;幽、營是從青州裏分出的,指渤海的西北岸及遼東一帶;後來的益州是梁州的發展,指今中國西南地區;涼州是從雍州裏分出的。

比較全麵的說法,見於《漢書·天文誌》之“星宿分野說”: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並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本質地說,“九州”之“九”是一個概數,不是一個確數。漢代的十三州刺史部為:交趾、青、兗、徐、豫、冀、並、涼、幽、朔方、益、荊、揚等,包括司隸(三輔、弘農、三河)在內共十四個超大型地域單位,總論之仍以“九州”之名。

《準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按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分天下為九州,“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墬形訓》所說似本鄒衍。

九州現在地理位置分劃

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

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

兗州,起自黃河下遊、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

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濕泥土。

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遊,涉及河南、山東,地為柔軟的土,下層為肥沃而硬的黑色。

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色鬆散的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最上等的黃壤。

另一說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隻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係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係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範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範圍豈不隻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範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隻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山海經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裏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誌》卷三十三·疆域誌·古跡一·濟南府·曆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裏,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裏,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係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鹹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裏,薄州之名蓋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