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市作為一個遠離大城市、曆史包袱沉重的縣級市,何以由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迅速躍居全國百強縣第27名,成為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因為他們獨創了“瓦房店模式”,使近年來縣域經濟實現了新的飛躍。
為探究瓦房店的寶貴經驗和發展模式,2009年10月中旬,省委副秘書長竇明洋帶領省委督查室,聯手人民日報社遼寧分社,對瓦房店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題調研。期間,深入12個重點企業和4個工業園區進行實地考察,並與近百名幹部職工和企業家廣泛接觸和交流。調研組欣喜地看到,瓦房店在新一輪產業規劃和經濟調整中,思路正確,規劃得當,布局合理,經驗可貴。預計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00元,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氣勢宏大,呈現出後勁十足的強勢局麵,有望在今後幾年衝刺全國百強縣前10名。
一、瓦房店市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
瓦房店市經濟發展有其顯著特點,可概括為“五個大”,即大規劃、大項目、大投資、大艦隊、大和諧。
大規劃—轉身向海繪製新藍圖。科學的規劃是成功的一半。瓦房店的崛起,首先得益於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法規性。從縣域經濟的定位,到幾十個開發區的布局;從縣城向西部海濱遷移,到新農村建設的統籌安排,處處體現了規劃先行的理念。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以來,瓦房店從規劃入手調整戰略,確定以“三轉”為發展總方向,即城區轉身向海、農民轉移進城、園區轉為鏈型;以“三同”為主導原則,即新城與老城、城市與鄉村、產業與城鎮同步規劃;以“四邊”為目標,即實現城市在海邊、園區在路邊、清新空氣在上邊、文明和諧在身邊的經濟社會發展新目標,整個縣域城市規劃呈現麵向大海、“彎弓射箭”的框架,繪就了科學發展的新藍圖。
大項目—一批航母型企業啟航。已揚帆“出海”的有大瓦軸、大機床,其中瓦軸集團已成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正在建造施工的有投資40億元的大化搬遷改造項目,投資48億元的大連重工·起重項目,投資28億元的駝山風電項目,投資500億元的紅沿河核電站項目,投資30億美元的韓國STX造船項目,投資10億美元的萬邦海洋工程和修造船項目等。目前,瓦房店規模以上企業已發展到801家,一批航母型企業戰力迸發,邁上了經濟發展的“高速路”。
大投資—全省縣域的“吸金王”。實踐證明,哪裏有超強的“吸金”能力,哪裏就有大發展的實力。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的淬火打造,瓦房店已成為一塊令人矚目的投資熱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在去年增長37%的高位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完成323.17億元,同比增長20.6%,投資總量穩居全省縣域第一名,並高於部分地級市的投資規模。
大艦隊—東北縣域的排頭兵。一批工業旗艦企業是瓦房店超強發展的主要牽動力。軸承、機床、造船等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為第一艦隊,已聚集600餘家軸承企業,其中軸承產值為全國的20.3%,瓦房店被譽為“中國軸承之都”;合成氨、聯合製堿、石化等新興化工產業集群為第二艦隊,鬆木島化工園區已簽約項目47個,其中開工建設34個,園區被國家確定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預計兩三年後,這兩支大艦隊將分別形成年產值1000億元。同時,核電、風電、LED光電、長興島臨港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建材工業等6個百億元級產值的艦隊也相繼建成。
大和諧—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瓦房店的工與農、城與鄉、開發區與新農村、經濟與社會之間,都顯現出協調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現有的21個開發區、工業園區絕大多數擺放在鄉鎮,大大促進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城鄉二元結構的界限正在被突破。傳統農業的形態大為改觀,去年水果年產量55萬噸、肉雞年屠宰量達1億隻,均列全省第一位,一些具有國際水準的農事企業也前來落戶。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同時,瓦房店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也取得長足進展,在東北縣級市中率先跨入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行列。
二、瓦房店經濟崛起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曾經湧現出“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瓦房店從本地實際出發,通過認真學習借鑒國內外經驗,融合創新,獨辟蹊徑,探索出一條自己獨特的全新發展模式,我們不妨稱之為“瓦房店模式”:以航母型重大項目為主導,組建產業集群式聯合“艦隊”,發展培育現代工業農業,帶動整個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如果說瓦房店經濟現在仍處於調整期,那麼可以預見,幾年之後,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發展潛力巨大,迅速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將為我省全麵振興做出新的貢獻。瓦房店的基本經驗和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