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民族在經曆這種訓練後確實獲得某些成就,德國人漸漸適應了這種服從了幾個世紀的製度。換作第二個民族,則絕對不會忍受這種軍事製度——當然黑人奴隸和一些亞洲部落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在德國軍隊中,軍官因其在軍隊中的權力而受到極大的尊重,甚至還會幻想自身從出生就優越於其他人,所以除了軍紀以外,不用遵守任何法律。這裏有一個典型的事例:一位德軍上校僅僅是認為他們沒有給予自己足夠尊重,就私自將30多名平民和一位法官監禁了24小時。當他被帶上軍事法庭後,軍事法庭一致同意將其無罪釋放,而且還受到了皇儲的祝賀。同樣是這種事情,若發生在英國,他肯定會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被送上絞架。
從一定程度上講,德國軍官就是海盜,他們除了自身職業外對任何事物都非常無知,業餘愛好也隻有賭博和酗酒。因此,其心理貌似是繼承了中世紀那些酗酒、粗野、四處掠奪的騎兵。
4.教育對現代德國心理形成的影響
德國的教育和其軍事製度一樣影響著現代德國的心理——雖然其重要性不如軍事製度那樣明顯。德國為了滿足現代工業社會的需求將其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都做出了調整。職業技術教育在德國很發達,德國有很多職業學校,包括烹飪在內。德國的技術教育和其他高等科學教育都有一條成規——勞動的細化分工。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那就是高度關注局部細節而忽視整體。這一準則不僅在學術研究領域適用,同樣也適用於各類實驗操作。
克洛斯特(M.Croiset)曾這樣評價德國學者:
“他們幾乎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校對手稿、編目、整理參考文獻等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了,這使得那些更加智慧、靈活的人們對此深惡痛絕。”
我們不應該用貶義的態度來看上述問題。這是因為,這個方法能夠為不聰明的人做研究提供途徑,從而對一個民族整體來說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勞動分工在科學和工業實驗室同樣存在,因此為技術領域的許多實際成果也做出了貢獻。即使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也會將其研究,分工成非常精細的領域,比如說細菌學家歐立希(Ehrlich)的一個赫赫有名的操作方法:
“在確定最終配方之前,他首先需要許多藥劑師為其準備許多類用砒處理過的化合物。這項工作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因為任務非常繁重且非常麻煩,對每一種化合物都需要先做化學分析。”
就連現代工業對於這種細化分工的製度也非常需要。奧斯特瓦爾德錯誤地認為隻有德國人才掌握這一方法,英國和美國通過對德國的挑戰證明了除了這點其他方法也可以奏效。有分工就會有組織,有組織就可能會有進步,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羅馬正是由此變得繁榮昌盛,而其他從來沒有組織性的國家,像土耳其等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始終沒能獲得任何長久的成果。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沒有歐洲人的幫助,這些國家連修建公路和鐵路的能力都沒有。
但是,德國人同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們相信隻有國家才能發揮組織作用。毋庸置疑,德國確實成功實行了僵化的國家社會主義製度,這大部分是靠其已實現的高度軍事化,由此國民才能夠對於最嚴格細致的規範與管理迅速適應。但是,這顯然不是一種最好的製度。事實上英國和美國也同樣非常成功,但它們並沒有使用這種製度,相反是完全不同的製度——最大程度地激發個人主動性,將政府幹涉降至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