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關於戰爭的近因(5)(1 / 3)

德國似乎在一兩年前就已經準備好要征服世界。他們的工業、貿易、領土都在迅速擴張,似乎自以為無比強大並且無人能敵……所以,我們法國這個四千萬人口的國家被他們視作劣等民族。

在德國,有很多人是主戰派的追隨者,當然,還有很多人主張和平。黃皮書中的另一份文件顯示:

對於最近可能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德國公眾有兩派意見。一派是主和派——的確有勢力在德國主張和平。

基於階級地位、學識道德、個人利益和特定主張等,主戰派們又再次被分為幾類,不過他們組成了一個大的整體意見,同時推動戰爭醞釀的緩慢進行。

渴望戰爭的人認為,當前環境下是無法避免戰爭的,戰爭的硝煙遲早會蔓延到德國來;另一些人則認為,是人口過剩、生產過剩、市場貿易需求等引出的經濟原因導致了戰爭的必然爆發;除此之外,是一些社會原因——這些分歧的存在也許本身具有預警或是延遲德國國內社會黨派和民主黨派的興起。

還有一些人對國家未來沒有信心,認為現在對法國是個好機遇,因此要加快戰爭的步伐。還有所謂的“俾斯麥主義”——如果確實能這麼說的話——從而變得好戰,不得不跟法國人談判讓他們感到羞恥。明明有很多決定籌碼握在他們手上,但是他們卻要在從來不占據優勢的談判桌和會議桌上用權利、道理來束縛自己,這顯然是不能心甘情願的。

還有一些人對革命後的法國懷有一種神秘主義的仇恨,所以他們也渴望戰爭。

最後,還有一些譬如希望擴張市場的軍火製造商、期望在未來戰爭賠款中投機的銀行家們主戰派,因為他們對戰爭帶來的巨大商機感興趣。

除了培養一些傑出的學者之外,德國的大學還發展了一套戰爭理論。通過統計學計算,經濟學家們證明德國需要成為一個殖民與商業大國來和工業產出相匹配。很多人都渴望將德國特有的思想感情推向世界,包括一些曆史學家、哲學家、政治宣傳家等,同時代替法國成為世界最高文化的代表。

這一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普遍接受:即將爆發的這場戰爭是屬於法國和德國的。

上述報告中的所有信息幾乎都很確切,不過最後一句中談到的“屬於法國和德國的戰爭”,我不太認同這一觀點。實際上,在德國人心裏,對英國懷著極深的恐懼和仇視,與英國人的敵對情緒遠甚於法國。可以明確的是,德國會在未來某天和英國開戰,但是,和這不同的是,德國對法國絕對不是對抗。理由如下:德國和英國是競爭關係,但是法國和德國是貿易合作關係,對於競爭者人們會給予殘酷的手段,但是對合作者卻態度溫順。法國和英國越來越被德國的貿易占領,甚至已成為德國最好的市場,同時越來越多的財富正源源不斷地滾進德國的製造業和商業。假如和法國開戰確實能帶來更多的利益,法國早就為達到這一目的而不惜代價抓住許多逝去的機會了。

英國是德國唯一害怕的對手,在全球各個地區,到處都充斥著德國與英國的競爭,德國對英國這個強敵的仇恨也在日益劇增。不過,德國尚和英國勉強和平共處的原因是,德國覺得自己的實力還比不上英國。然而,德國無比熱切地想要組建一支可以與英國抗衡的艦隊,因為德國隻有通過征服英國,才能占領安特衛普,才能達到掌控世界主要貿易路線這一目的。

然而,為了履行上述目的的艦隊在宣戰之際尚未組建完成,所以對德國而言,一切都發展得太快了。事態的快速發展讓德國措手不及。所以,當時的德國是不希望開戰的,是當時各種複雜情況綜合在一起導致了戰爭最後的爆發。

3.外交談判期間與宣戰時刻的感受,各交戰國國內人民的感受

在英國和法國看來,無法避免戰爭潛在的威脅和爆發,這是必須麵對的災難。然而,很多外交資料顯示,部分國家卻不這麼認為,特別是很多對此事不甚關心的國家。

德國好像很歡迎戰爭,至少德國媒體看起來是這樣。7月10日,法國駐巴伐利亞代表這樣寫道:

“日前,德國公眾對政府的一切政策都將給予支持,包括一些麵向戰爭方向的策略。因為過去兩年中近東發生的一些事件,讓公眾相信戰爭是解決不斷惡化政治經濟問題的一項手段,而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還有以下這份文件,法國外交大使在7月26日發出的電報:

“一種被稱為沙文主義的風潮在柏林爆發,法國駐德大使康朋看來,如果俄國采取第一個軍事行動,德國會立即做出回應,而不是等任何借口再向我們發起攻擊。”

不過,事情也的確是這樣。然而,德國的宣戰,在社會上引起的是憤怒多於喜悅。我從康朋處知曉,在他和使館隨行人員歸國途中,路經每一個車站之時,得到了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德國旅人粗暴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