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戰爭方麵的心理因素(2)(1 / 3)

如果有一枚炮彈落進戰壕,便足以使裏麵所有人都喪生,因此士兵們發明了彈片屏障。這些屏障是一些土製的牆體,厚度足以抵擋炮彈碎片,並將壕溝分隔成若幹相互連通的部分,每個隔斷都留出容納一人通行的空隙。從上空看下去,壕溝就像一個耙子,彈片屏障便是一個個耙齒,每兩個耙齒之間足以容納三至四個機槍手。如果場地允許,在壕溝一側或背後還能挖出一塊更大的空間,讓暫時空閑的士兵稍作休息以恢複精力。這塊空間頂部覆蓋著厚厚的樹枝和泥土,底部鋪著稻草。每兩個壕溝之間常有走道連通,以便成百上千人在其中來回穿梭——正是通過這種地下工事,敵對兩軍爭相發起進攻。

想要奪取戰壕必然是相當危險的,但是更加危險的常常是往後的防守。這是因為在此前的戰爭中那些戰壕往往已經被炮彈炸毀了不少,而戰士們必須在敵人的炮灰中快速修補。一名炮兵回憶說:

“我記得在一次進攻中,由於前期火力工作很徹底,受命攻占一組戰壕的兵團僅僅花費了13分鍾、犧牲了80人便取得勝利。但是之後,他們遭遇了敵人的11次反擊戰,雖然守住了戰壕,卻花了整整六天六夜,並犧牲了1500人。”

不得不承認,真正無堅不摧的戰壕是很難做到的,構造合理、防守有力二者必須有機結合。戰壕對俄國人來說是毫無用處的(戰爭不久法國將領便意識到:要想防守要塞,必須得把大炮架到要塞前方適當的戰壕裏。體會到這一點之後,法國很多要塞就能更好地抵擋住德軍的攻擊了)。而俄國人卻完全沒有理解到戰壕的原理(俄國的一份軍事報紙的評論文章把戰壕的缺陷歸為所有要塞失陷的原因。很顯然,這隻不過是其能力不足的一個借口而已),沒有辦法抵禦德軍勝利的步伐,後來竟然淪落到實施焦土政策,無情地燒毀自己的家園。

《泰晤士報》在1915年9月3日描述了俄軍為了暫時不讓敵人前進而進行的焦土政策的一係列做法:

“俄軍後撤的沿途已儼然成為一片火海,路邊的房屋都被焚毀,綿延有數英裏。克萊羅夫的每條街道都在燃燒,當匈牙利人進城時,整座城市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火盆,因此他們無法通行,隻能繞道而走。當他們抵達弗拉基米爾-沃林斯基時,那裏也在燃燒,他們從那裏還看見韋爾巴鎮和遠處的所有村莊——統統都在燃燒。科韋利的整片平原已化為一片熊熊火海,周邊所有村莊都在燃燒。沒有隨俄軍撤退的滯留居民驚恐萬分,已經說不出話了。”

被燒毀的不隻有村莊,大城市也不能幸免。原有四萬人口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在焦土政策後已變得一無所有。俄軍似乎特別重視能延長德軍幾個小時的行程這一事實,在撤退的一路上把所有的東西都燒毀。

4.彈藥與軍需補給的重要性

在戰爭爆發時,人們往往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作戰人數。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得出這一結論:能獲得軍需的數量更為重要。雖然俄軍的人數比敵人要多很多,但由於軍需不足造成俄國戰敗的種種戰役讓我們不得不意識到獲取軍需的重要性。正如一位英軍將領所說的:抵擋一個旅的攻擊,兩個人和若幹機關槍守衛戰壕足矣。想要奪取一個有大炮和機槍以每分鍾600發射擊頻率守衛的戰壕,沒有鋪天蓋地的榴彈炮轟炸是不行的。

雖然現在看來好像異常明顯,但是彈藥補給的重要性卻在很晚才被意識到。這一理念被法國、英國、俄國所認可是在經曆了6個多月的戰爭後,正是因為明白得太晚,導致很多的戰士為之犧牲。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沒有一個法國將領意識到這一重要因素:必須大規模地製造子彈。1914年9月,工廠日產量不到7000枚,但是到了1915年5月,日產量已達80000枚,但是這一數目仍供不應求。

法軍將領如此忽視彈藥供給的重要性,在宣戰時以至於兵工廠的多數工人統統被送上戰線,後來又分別被抽調回來,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月時間便被浪費了。如今,我們已然意識到少數人和大量彈藥的結合具有的價值遠遠超過多數人和少量彈藥的結合。

5.人數因素的重要性

雖然說現代戰爭中足夠的彈藥和軍需補給占主導因素,但是人數的優勢也不可小覷。德國人始終重視人數的作用,雖然他們也非常小心翼翼地指出其限製。下麵是伯恩哈迪的觀點:

“我們必須永遠記住,道德和智力一直是主導因素,在一些可變範圍內要強於人數要素。毫無疑問,在一些案例中,道德力量本身便足以抵消其他一切缺陷。個人傑出品質將能提升全軍甚至全民族的能力水平……在一場不確定的對抗中,如果雙方實力相當,實力的效果便會逐漸下降,顯示出最高道德和最強犧牲精神的那一方才能最終獲得勝利。如果雙方的道德水準相當,能夠保證財政支持最長時間的那一方將獲得勝利。”